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扩大胸部肿瘤外科手术适应症。探讨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在中晚期肺癌和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技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实验研究:选择健康杂种成年犬18只,随机分为A组(n=9单纯阻断组);B组(n=9人工血管置换组)。对上腔静脉阻断前后上腔静脉系统的压力变化;人工血管置换上腔静脉后的病理改变;较长时间阻断上腔静脉后脑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临床研究:全组共选择胸部肿瘤患者56例,肺癌42例,纵隔肿瘤1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5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63.8岁。术前影像学诊断显示40例有不同程度的上腔静脉及/或无名静脉受侵表现,38例患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上腔静脉梗阻症状。临床诊断为右侧中心型肺癌35例、周围型肺癌7例;胸腺瘤11例,淋巴系统肿瘤2例,脂肪肉瘤复发1例。采用两种手术入路方式:肺癌患者经右胸后外侧切口剖胸探查;纵隔肿瘤患者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行原发病变、转移淋巴结及受侵上腔静脉及/或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给予非系统性短期抗凝治疗,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观察。结果 实验研究表明:上腔+奇静脉阻断组上腔静脉系统压力高于单纯上腔静脉阻断或奇静脉开放组(p<0.05),人工血管腔内壁在术后一个月已有纤维素沉积覆盖,术后2个月纤维素沉积已逐渐机化形成光滑的纤维组织膜,并可见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向人工血管腔内纤维组织移行覆盖;未应用抗凝治疗下无附壁血栓形成;阻断2小时脑细胞组织学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未见脑实质充血及水肿表现。临床研究中全组无术中及术后早期死亡,及术后近远期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梗阻症状的发生。肺癌组随访38例。1年生存率84.6%(32/38)、3年生存率38.8%(9/22)。5年生存率36.3%(7/18)。纵隔肿瘤患者术后除1例脂肪肉瘤术后8个月全身转移死亡其余目前均健在。结论 奇静脉系统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属支;是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重要的侧枝循环途径。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系统抗凝治疗亦非属必要。采用血管外科技术参与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了胸部肿瘤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扩大了胸部肿瘤外科手术适应证,使部分胸部肿瘤侵及上腔静脉及/或无名静脉患者获得优于既往传统治疗方法的良好的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无严重致命并发症的发生并获得了较高的术后远期生存率,可在晚期胸部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得以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