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两次崛起的比较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后”作家从出现至今一直是媒体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96年2月,陈卫主编的民间文学刊物《黑蓝》上,至此便有了关于“70后”作家的一系列争论,关于“70后”的命名,关于“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以及媒体、书商的肆意炒作等等,这些都成为“70后”的热点话题。那么时至今日,在距离这一命名的提出已有二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70后”作家已经成为文坛不可缺少的存在,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并将不断成熟。   本文希望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70后”现象出现至今的概况进行梳理,以期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贺绍俊较早提出的“70后”作家的两次崛起,即90年代中期,以卫慧、棉棉、朱文颖、周洁茹等为代表的第一次崛起和新世纪以来,以张学东、田耳、徐则臣、鲁敏等为代表的第二次崛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次崛起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共性和差异,同时试图在对两次崛起的比较中分析当下文学生产机制对文学的影响,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部分:关注“70后”共同的文化背景,命名的由来及前后两次崛起的概况。70年代人经历了两种社会形态的转变,这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有很大影响,也是使他们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人的共有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通过对“70后”命名的由来和反思,我们看到命名不过是起过渡作用的一个过程,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批作家被推上文学舞台后的创作,他们的作品真正反应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同时介绍“70后”作家的前后两次崛起。   第二部分:分析第一次崛起的“70后”作家的作品。通过对第一次崛起的“70后”作家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批作家笔下并非像以往很多评论家说的那样,仅是书写欲望,书写另类,而更多的是对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困惑和精神境况的关注。   第三部分:分析第二次崛起的“70后”作家的作品。前后两次崛起实际上并无严格的界限,且第二次崛起就隐藏在第一次崛起之中,通过对这批不断成熟的作家作品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群体,他们正以其群体的实力为“70后”正名。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童年和成长的故事,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乡村的独特感受,以及因时代因素造成的他们尴尬的写作姿态。   第四部分:对前后两次崛起进行比较。通过对前后两次崛起的作家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共同性,即都关注当下人的精神境况和生存状态,而其差异性在于他们不同的文学精神和生长环境。那么,透过“70后”这一现象,实际上其背后隐藏着当下文学生产机制的两重性,在这种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下,本文试图提出文学发展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安全管理是矿山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是矿山职工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及矿山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它的必要性在于能够保护人和生产设备,这两样是否安全将直接关
针对智能断路器在电网中使用的要求,分析了断路器的在线智能实施方案,提出了采用ARM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和人机界面.对在线使用的断路器提供具有数据存储、数据查询、智
盛可以在新世纪初登上文坛,其作品风格冷峻凌厉,常常单刀直入地描写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反映当下生活和日常冲突,展现生活的疼痛,揭露人性的隐疾,探索人与城的社会关系,勾勒出了“沉默
黄永玉是位全才艺术家,艺术创作涵盖诗歌、小说、绘画、木刻、雕塑、书法、设计等诸多领域,其作品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黄永玉在穿越“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道路上另辟蹊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灵魂与精神支柱,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
期刊
游仙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特殊样式,肇始于先秦,在汉代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魏晋时期达到了鼎盛。汉代作为游仙诗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整个游仙诗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全
山寨现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热点景观,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它的出现与发展缘于多方面因素的促成,是时代演进与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尽管山寨现象来势迅猛,但人们真正对它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汉代隶书碑刻《史晨碑》·《封龙山颂》《史晨碑》立于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碑在曲阜孔庙,共有1116字。《史晨碑》因在碑身的前后两面勒铭,故有前碑、后碑之分,前后书风一
我厂反应釜普遍使用机械密封来达到密封要求 ,使用较多的是 2 12釜用机械密封 ,其试验压力可达0 4MPa。但在搪瓷釜上使用时我们就经常碰到当釜内奋力接近 0 2 5MPa时发生失压 ,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