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AR_CLM系列陆面模式对全球和区域陆面过程模拟的对比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海洋一样,作为地球系统下垫面的陆地对天气、气候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大气与陆地之间不断进行动量、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陆地和大气之间存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由于陆面过程的复杂多样以及陆面观测资料获取的困难,陆面模式成为了研究陆面过程的重要工具。公共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CLM)作为较为完善的陆面模式,在当今被研究人员广泛使用。但是CLM模式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会对模拟结果造成怎样的影响还尚不清楚,模式在不同区域的模拟能力也未得到充分的检验。因此对比不同版本的CLM模式的模拟结果,检验其在不同地区的模拟性能和适用性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利用不同版本的CLM模式以及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1948-2006年3小时一次、1×1°的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对全球范围1948-2006年的陆面状况进行了离线(offline)模拟。通过对比不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模拟结果的差异,初步认识了CLM系列模式间的改动所带来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区域的台站观测资料对模式加以检验,评估了CLM系列对中国区域各个层次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为改进模式的模拟性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模式对全球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感热、潜热和地表径流的气候态分布的模拟结果,发现CLM4.0与对另外两个模式的偏差做出了许多改进,改进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三个版本模式在不同区域模拟的各个陆面分量季节变化特征不尽相同。在每个区域,CLM3.0对土壤湿度和冠层蒸散的模拟都存在不足,而CLM3.5和CLM4.0则对此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正。(2)CLM系列模式都能较好的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形态,除部分地区模拟比观测偏高外,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普遍偏低;三个模式能较好的反映出中国地区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其中,对4月的模拟稍好于7月,表层的模拟均好于深层,三个模式中,CLM3.0的模拟偏差最大;模式对土壤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模拟差别不大,都模拟出了7月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土壤温度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但是模拟的趋势不如观测的明显。(3)CLM系列模式都能揭示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的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即华北干、东北和东南湿的分布特征,但CLM3.0的模拟结果存在着偏高的问题,CLM3.5和4.0的偏差相对较小;三个模式对于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的模拟比较一致,五个分区中,江淮流域和云贵地区模拟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的相关最好,而东北地区中南部4月的模拟结果则较差,总体来看,7月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更为接近;模式对于土壤湿度长期变化趋势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云贵地区变湿的趋势模拟的较好,对东北地区的变干趋势则未能反映出来。
其他文献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东北冷涡活动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基于该指数研究了东北冷涡活动的低频特征及其与相关环流和降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一类与冷涡活
学位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和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以及全国降水资料,通过观测事实分析与动热力诊断分析,研究梅雨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东西进退相关系的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简称EV)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合全型涡度方程和位涡理论,详细分析了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的外源强迫和高层位涡强迫对西太副高东西向移动的影响机制。选取与西太副高异常东退相关的多年个例进行合成,诊断分析其中的东西
本文构造了一种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值方法。并用该高精度数值方法分别计算了笛卡尔坐标系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一般曲线坐标系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了高阶精度的紧致有限差分格式,压力项和粘性项分别使用了6阶精度的均匀网格对称紧致有限差分格式进行离散,非线性项采用了5阶精度的迎风紧致有限差分进行离散;时间离散采用了四阶精度
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的最底部,通过分子粘性、湍流摩擦、辐射增热、水汽交换、物质扩散各种交换作用和地形因素而直接受到地面的影响,迄今为止,已经从理论研究、观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对大气边界层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大气边界层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由于边界层中的流体运动错综复杂,还需要致力于理论研究的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生在边界层中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  在实际的地理条件下,城镇建筑物、江河水域、森林、农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再分析位势高度场资料(2.5°×2.5°),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年1月到2010年12月共756个月海温再分析资料,网络分辨率为2.0°×2.0°。分别定义10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5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和1000hPa与5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为对流层厚度、对流层上部厚度和对流层下部厚度。利
学位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对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本身的时空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是指北太平洋风暴轴在主体区域的强度在某年深冬时期弱于前期晚秋和后期早春的现象,“深冬抑制”现象在对流层高层表现最为显著,对流层中层其次,而在对流层低层则不明显;“深冬抑制”现象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
学位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以及全球海冰海温资料集(GISST),考察了北半球东部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内部动力学和外部热力强迫两方面,对北半球东部风暴轴的维持与异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1)逐月来看,北太平洋风暴轴多中心现象普遍存在,概率高达94.7%,最典型的分布呈2—3个中心分布。从季节上来看,春季是多中心现象最容易出现的季节,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少,而
与全球环流模式相比,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不仅可以更好描述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同时又可以获取更小尺度的强迫信息,对于区域与局地气候的描述可以更精确。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全球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经常出现明显的偏差,使得区域气候模式在这一区域的的应用更加重要,RegCM系列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区域气候模式之一,2010年6月RegCM的最新版本4.0发行,在很多物理过程上进行了改进
学位
为比较MM5和WRF对冬季雾的预报效果,本文应用MM5和WRF对2006、2007年12月进行逐日模拟,并用模拟区域内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南京和安庆08、20时逐日探空资料分别对模拟的地面及边界层内气象要素、雾的多种预报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估。  关于边界层内气象要素的评估结果表明:(1)MM5和WRF模拟的地面温度和湿度均较理想,但风速误差较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与模拟偏差的概率分布均呈近正
学位
利用1979—2009年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及1982—2011年NOAA的SST资料,研究了亚洲夏季风流经区域海洋上空OLR的气候低频振荡CLFO(30-90天)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扰动的可能联系。  结果表明:(1)印度洋区域OLR的CLFO30-60天振荡在4—9月功率谱最强,且是CLFO方差贡献率大值区。气候平均状况下低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