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制造车间的WiFi与图像指纹融合定位方法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多,基于位置的服务引起了大量的关注,确定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是实现定位的关键。目前制造车间的设备繁多,环境广阔,如何实现车间人员或物品的实时定位,是现代制造车间面临的难题。基于WiFi和图像的位置指纹定位方法因原理简单、成本低,在大型制造车间场景应用广泛。本文提出了三维空间下的AP部署策略和基于WiFi信号与图像的融合定位算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定位精度与定位实时性等问题。(1)深入分析基于WiFi和图像的位置指纹定位方法以及融合定位方法,并介绍两种方法的定位原理,着重研究了典型的定位算法:确定性算法和概率性算法,以及图像的特征信息提取的三种方法:SIFT算法、SURF算和LBP算法。(2)针对目前制造车间三维定位空间的复杂性、无线信号易受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六棱柱网格划分方法应用于三维室内定位系统。通过比较移动目标与RPs之间的距离分布函数,验证所提六棱柱网格划分方法相较于立方体网格有更低的定位误差。建立了基于信号覆盖率和信号空间欧氏距离的三维AP部署多目标函数,并采用人工免疫算法求解。仿真和4种真实场景下的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矩心部署方法和指纹多样性部署方法,所提的AP部署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信号覆盖率和定位精度。(3)传统的基于WiFi的位置指纹定位技术主要是通过接收到的RSS来确定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具有定位实时性高但定位误差大的缺点;而基于图像的位置指纹定位技术主要是通过在线阶段获取的前景图像特征与指纹库中指纹的相似度来确定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具有定位精度高但定位实时性低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WiFi与图像融合的定位策略。将WiFi信号根据室内定位空间和修正半径转化为RSS图像,再通过均匀LBP算法对RSS图像和RGB图像进行LBP特征融合,建立基于稀疏表示的融合定位模型,采用Lasso+BPDN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降低了定位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相同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解决了定位过程中定位精度与定位实时性的平衡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以AlN和GaN为基础的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在高亮度LED以及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而获得了广泛关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外延(MOVPE)是生长AlN和GaN薄膜的主要技术[1
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GNSS)作为最为成熟的定位系统主要用于相对开阔环境,而室内环境中的墙体及障碍物相对密集,信号传播遭受严重的遮挡而造成定位系统“丢星”,而无法完成定位。目前商用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移动通信系统,提供的PRS,PSS,CRS等信号,可以用于定位。但LTE信号在室内环境中传播极易受非视距(NLOS,None-Line-of-Sight)和多径衰落影响
线性表达分类器是一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它简单但有效的特性,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的很多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但是该类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此类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成了必然趋势。乡村文化旅游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持续地调控与监管外还需要村落加强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营造乡村整体
单壁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一维中空管状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其宽谱响应、高光吸收系数使得其成为极具前景的光电探测材料。但迄今为止,碳纳米管基高性能电子器件仍未获得实际应用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迅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商用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能够有效对抗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但存在需要使用额外的循环前缀,带外功率辐
液滴微流控技术是近期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静态液滴阵列(static droplet array,SDA)芯片的微流控技术由于其兼具微液滴的生成与储存功能而备受关注。然而SDA芯片中微液滴的生
作为常见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之一的碳化硅(SiC)的理论物理性能非常优越,然而实际制作的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性能却很不理想。由缺陷导致的糟糕的界面特性严重影
近年来,现代通信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实现新型的人机交互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数字按键是一种普遍的人机交互方式,常见于手机按键解锁、数字密码支付等。一方面,随着社交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公共社会环境中因数字按键被WiFi识别导致的隐私泄露和安全漏洞等危险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硬件设备和WiFi协议的工作带宽的逐步改善,使WiFi信号实现虚拟数字键盘成为可能
儿童从越来越低的年龄开始就活跃于互联网上。据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在18岁以下。在网上,儿童不仅能够获取游戏、学习、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机会,而且也暴露了越来越多的儿童个人数据。对所有内容进行数据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增加了诸如个人数据滥用、数据剖析、身份盗窃、名誉损害等在线隐私风险。由于儿童在判断力、分辨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尚不成熟,他们对在线行为的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可能因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