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是脊灰病毒。脊灰病毒是一种人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侵袭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引起典型麻痹症状。脊髓灰质炎是目前全球第二个正在消灭的传染性疾病。中国从事脊灰相关防控工作的是各省级疾控中心的脊灰网络实验室,这些网络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包括脊灰病毒细胞培养、病毒分离、脊灰病毒的中和定型及型内鉴定工作,还包括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人群及环境中和样本的检测分析[2],为消除和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脊灰实验室工作中,对于脊灰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说,存在意外暴露和接触感染性样本或病毒的较高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周边少数国家仍然存在脊灰野病毒流行,我国面临着输入脊灰疫情风险[3]。因此,作为高危职业人群,这些实验室工作人员仍然处于脊灰的威胁之中[4-5],其健康与否不仅关乎自身利益,也同样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实施免疫预防策略,是降低实验室人员感染并传播脊灰病毒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目的了解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接种情况和免疫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角度,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及消灭脊灰做出应有贡献。研究方法2016年10月-12月选取全国省级疾控中心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该人群基本信息、免疫接种情况、免疫意愿等资料,并利用SAS软件及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法对免疫接种情况和免疫意愿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参与本次调查人数为77人,其中男性28人(36.4%),女性49人(63.6%);20~岁年龄组16人(20.8%),30~岁组33人(42.8%),40~岁组19人(24.7%),≥50岁9人(11.7%);初级职称者17人(22.0%),中级职称者30人(39.0%),副高职称者17人(22.1%),正高职称者13人(16.9%);大专及以下学历10人(13.0%),本科及以上67人(87.0%)。人员整体素质较高,配置合理。2.免疫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完成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的为60人(约占78%),17人基础免疫情况不清楚(约占22%)。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工作后接种疫苗为66人(约占86%),11人接种记录不完整(约占14%)。免疫影响因素..年龄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2.48),P<0.05;职称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2.51),P<0.05;工作时间与接种情况,P<0.0001;学历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0.74),P=0.46;性别与接种情况,卡方值(χ2=0.46),P=0.50。3.接种疫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愿意接种疫苗共有75人,占全部人员的97.4%;选择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50人(占66.7%),选择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0PV)25人(占33.3%);愿意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低和入职前时接种人数居多;对疫苗接种有顾虑的13人中,11人(占84.6%)担心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年龄、职称、学历、性别、工作时间为影响因素对免疫意愿进行分析显示,年龄与疫苗选择情况,卡方值(χ2=l.78),P<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脊灰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情况较好,其中完成≥3剂次者占41%,且接种信息记录完整;在接种意愿方面,该人群更倾向于在入职时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低时接种IPV疫苗。总体来说,中国脊灰网络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现状较好,具备了提出和制定相应免疫策略的良好基础。主要存在问题(1)部分工作人员基础免疫接种信息记录不清;(2)部分工作人员工作后接种脊灰疫苗信息不完整;(3)大部分工作人员愿意接种IPV疫苗,但是现在提供的接种疫苗为OPV疫苗;(4)缺乏针对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规范完整的免疫接种策略;(5)缺乏对脊髓灰质炎实验室人员感染脊髓灰质炎感染风险的评估。对策建议(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完整的脊髓灰质炎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策略。(2)定期监测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体内抗体水平,结合接种情况合理评估其感染脊髓灰质炎的风险。(3)将IPV纳入到脊髓灰质炎实验室人员免疫规划中。(4)完善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实验室人群免疫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