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电影银幕上的现代文学名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电影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新生政权需要电影这门最有效的大众传媒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对民众进行思想整合,所以十七年时期的影片既是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得到繁荣,又是在政治的高压下艰难创作。十七年电影银幕上展现的现代文学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五四运动后以柔石的《二月》、鲁迅的《祝福》、老舍的《我这一辈子》、茅盾的《林家铺子》、巴金的《家》、《憩园》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大家所呈现的名著;一方面是以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历数十七年时期影片,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是名著改编是整体最优秀的一类——《祝福》、《我这一辈子》、《林家铺子》、《早春二月》是十七年时期电影艺术巅峰的代表作,也是夏衍剧作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对于研究中国电影剧作,十七年时期的现代文学名著改编是不可跨越的部分。本文第一部分详细论述大时代背景下把现代文学名著搬上银幕的原因,从政治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在政治高压下现代文学名著为什么会受到电影工作者的青睐,试图解析现代文学名著对于当时的电影银幕来说是“恰到好处”。本文第二部分从情节、人物、细节三个角度对《祝福》、《我这一辈子》、《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四部作品进行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分析,具体包括人物的增减、人物身份的改变、人物关系的设定,情节的增删,细节的设置等,找出改编过程中的差异设置。本文第三部分通过对改编过程的归纳,总结这些改编有哪些剧作特点,为什么这样改编,是出于艺术的需要还是出于政治的作用,试图分析改编者的初衷。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以外,根据这三个主题分为三章,递进阐述十七年时期电影银幕上的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剧作特色。
其他文献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信息行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学术信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构建出网络学术信息行为理论框架;然后基于框架从学术数据库、Web搜索引擎和专业学术网站
谢尔曼·肯特认为情报包含知识、行动、组织三个要素。本文分别从知识、行动、组织三个维度分析了情报学的研究领域、内容和相关范畴,最后指出组织维度是被长期忽视的一个维
以国内7大类共275个图书情报学网站为研究样本,依据"相关网页数量"、"总入链数"、"网络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采用布拉德福定律方法、百分比补偿法和网络影响因子方法等信息计
本文在对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Saussure的二元符号观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从符号学角度解析信息的概念,提出信息作为符号处于能指与所指、文字和内容、共时性与历时性、
首先梳理了活动理论的起源、基本模型和核心思想,从系统导向和用户导向的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不足、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图情领域用户信息行为活动理论研究范式作了
图书情报学在学科一体化的进程中,相互交叉融合,积极借鉴管理科学、社会学、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知识。选择国外35种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来源,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研究基于智能制造单元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方法。针对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核心设备——智能制造单元的软硬件结构、智能性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等要求,利用代理软件技术、ASOS和OSG
香港类型电影的演变与更替不仅仅关涉艺术创新,而是涉及到社会文化语境和整个电影产业体系,正是在这些合力之下,香港类型电影才得以更新蜕变,长盛不衰,使得香港有了“东方好
本文通过对田壮壮导演作品相对具象的分析,阐释导演在不同阶段美学风格的流变,进而探讨他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他电影的接受问题。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时间和风格维
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中段黄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自60年代以来进行沿海防护林建设,针对不同立地类型采取不同整地造林方法,初步建成海防林体系,产生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比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