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的结构与功能也日趋智能化,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已悄然渗入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同时也给汽车维修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作为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于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摇篮,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紧跟汽车智能技术行业现状。因此,找出一种适合中职院校汽车智能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做到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汽车智能技术方面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已经成为当前众多中职院校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汽车智能技术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智能技术方向课程体系。本文绕汽车智能技术方向,将专业课程与现代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先进的诊断仪器和实验台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搜集了德国关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资料,分析了德国课程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运用比较分析法得出了德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为后续汽车智能技术方向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路径依据。第三部分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汽车智能技术行业现状进行了调研,主要对调研背景、调研目的、调研方法、调研对象和调研内容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对岗位人才需求、能提供的哪些职业岗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核心内容,汽车智能技术方向课程体系构建。首先,分析了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具体流程,按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的顺序构建汽车智能技术方向课程体系,设计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四大类型的课程,制定了框架性教学计划,并对各个学习领域和核心课程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对课程体系的实施分别提出了实训中心、教材、师资和评价体系等四点要求;第六部分为全文的总结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通过汽车智能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可以解决现有中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弊端,为我国汽车智能技术行业提供了一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作为储备,保障了汽车智能技术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中职院校汽车智能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其他文献
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将型钢混凝土结构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优缺互补。但是目前世界各国对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
三聚氰胺甲醛(MF)树脂是一种具有高含氮量、阻燃性和耐热性俱佳的热固性树脂,其被制成不同维度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阻燃防护、电池隔膜、高温滤材等方面。对于MF一维纤维
特罗司他乙酯是一种用于治疗类癌综合征的外周色氨酸羟化酶(TPH)抑制药。特罗司他乙酯抑制TPH,从而减少5-羟色胺(5-HT)的生成,减少类癌综合征患者的排便次数。本文综述了特罗
近些年,设计许多重要的系统都涉及到耗散性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从工程实践中领悟出来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系统往往过于复杂而不能准确表达出来,还有相当多影响到系
周维强,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教师周刊主编、教育信息报副主编、副编审。曾在《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
报纸
目的探讨采用自拟正脊扩孔减张法治疗脊髓混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拟正脊扩孔减张法治疗脊髓混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例,治疗时间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
由于超短超强脉冲激光在x射线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天体物理、激光粒子加速器等强场物理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应用,超短脉冲激光放大技术目前已成为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研究的
目的:探讨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pJIA)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药物治疗及生物制剂疗效,为pJIA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初诊为多关节型JIA患儿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共纳入我院初诊多关节型JIA患儿156例,其中男58例,女98例,男女比例约为1:1.7,平均初诊年龄为8.28岁,6-12岁为发病高峰,占患儿总数的57.7%。
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β, ERβ)是经典的核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参与众多生理和病理活动,是多种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工业4.0”的背景下,一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然而,新的技术酝酿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适应更加动态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