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MA过渡金属盐离聚物溶液还原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2021年7月主要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且较常年同期偏强,西北太平洋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北,强度偏强.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3.1℃,较常年同期(21.8℃)偏高1.3℃;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4.4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多3.2%.月内共有7次强降水过程,多站降水突破历史极值,河南出现破纪录极端降水.7月共有3个热带气旋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活动,其中2106号台风烟花与2107号台风查帕卡登陆我国,登陆个数与常年同期持平.华南、江南、新疆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多个站
相比一般暴雨,突发性暴雨一直是天气预报与研究的难点和重点.2020年6月26日19时~27日02时四川攀西地区凉山冕宁突发暴雨,造成了严重灾害.为了深入认识此次暴雨过程成因,应用观测试验、卫星遥感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冕宁“6.26”突发性暴雨过程的温、湿环境及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1)此次暴雨是由迅速加强的MCS造成,且诱发MCS的温、湿环境具备“突发性”.在暴雨前6~12h,CAPE快速增大、可降水量增加、“上干下湿”垂直结构及热力不稳定条件得以建立.(2)强烈的上升运动在中高层
基于西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SWC-WARMS) 2019年5~8月00时起报的24h累计降水预报资料和四川省气象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采用频率匹配法对6月1日~8月31日降水预报值进行了偏差订正.结果 表明:模式预报的24h累计降水量总体为湿偏差;订正后降水量平均绝对误差减小;大雨和暴雨的偏差评分提高;小雨、中雨、大雨的TS评分提高,暴雨TS评分降低;各量级的空报率均有所降低,小雨和中雨漏报率减小,大雨和暴雨漏报率增大,尤其是暴雨漏报率显著增加;当模式对暴雨降水落区预报较好(差)时,频率匹配订正能提高(降低)
学位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结果 表明:(1)自然保护区大气融化指数(ATI)、地面融化指数(GTI)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大气冻结指数(AFI)和地面冻结指数(GFI)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但最大值均出现在安多站,最
采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2014-2018年主城区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沙坪坝气象站观测数据、美国NCEP再分析数据和美国怀俄明大学的探空数据,分析了重庆主城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主要污染物浓度、不同程度污染日数和首要污染物的月、季、年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污染程度日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风场特征,分析了重污染时段垂直速度和探空条件.结果 表明,重庆主城区AQI月变化呈“W”型,PM2.5、PM10和CO呈“U”型,O3呈倒“U”型.除O3浓度在盛夏最高外,其余各污染物浓度在12月和1月都较高
基于向家坝蓄水后非泄洪时段的气象观测数据,使用Scikit-learn机器学习算法(K近邻回归、线性回归、决策树回归、线性SVR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样本训练和交叉验证,建立向家坝水电站坝区各气象站气温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从时空变化和影响程度等方面定量分析泄洪雾化对坝后区域气温的影响.结果 表明:坝后区域的气温受向家坝水电站泄洪影响较小,且影响程度随着与泄洪孔口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距离泄洪孔口最近的江边气象站在每日12~18时受泄洪雾化的影响程度最大,且在13时达到顶峰,气温影响值主要在-2.0℃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指数资料,分析2017年8月9~15日柳州北部的持续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 表明:这次连续降雨过程可分为副高稳定且高原小波动东移、副高西进且切变线北抬、华北槽南压且副高东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波动引导干冷空气侵入,低层暖湿空气加大,θse锋区增强,边界层辐合抬升触发暴雨,低层风速辐合为增强机制;强降水发生在锋区南侧西南气流加强过程中,落区稳定,集中在柳州北三县,局地性强,傍晚加强,白天减弱,与高原波动频率一
利用1956~2012年长江和黄河源区内2个水文站点逐月流量数据,分析了近57a两江源区径流的长期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周期特征的异同.结果 表明:长江源区径流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黄河源区则表现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近57a来,长江源区各季节及年平均径流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黄河源区表现为年平均、春季和秋季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表现为上升趋势的特征.长江源区1960年和1968年前后的突变点比较可靠,在1998年前后可能也存在一次突变;而对于黄河源区,则在1960年和19
利用1979~2018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站点数据,对比分析10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的气候倾向率、周期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运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讨论各指数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 表明:近40a东亚冬季风强度呈缓慢的减弱趋势,存在准3a、准5a的周期变化,1983年、1985年和1995年为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强烈的年份;东亚冬季风同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好于不同类指数,季风系统各成员要素联系紧密、协同变化关系明显;东亚冬季风指数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