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黑暗”:基于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解读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康拉德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海洋和丛林小说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与悲壮宏大的海洋题材小说相比,康拉德的丛林小说主要将视线投注于现代西方人的道德困惑和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康拉德就己成为一个热点,其中包括从后殖民主义、道德批判、女性主义等角度进行的研究。相比之下,迄今为止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康拉德的研究比较少。
  生态批评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关注人类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试图在反思与批判中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本研究挑选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三部代表作(《进步的前哨》、《吉姆爷》、《黑暗的心》)作为研究文本。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根据鲁枢元先生的生态批评三分法,以小说中的黑暗意象为切入点,来分析这三部小说中自然与人、人与人、人与自我三方面的不和谐及由此体现的生态观念。在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空前尖锐的今天,以生态批评这个新视角去研读康拉德的丛林小说无疑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一开始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康拉德及其作品。紧接着,文献综述部分在阐述了国内外对丛林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丛林小说的观点,并从反人类中心主义和深层生态学这两个方面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康拉德丛林小说中的黑暗意象。首先讨论人对自然的破坏造成的黑暗意象和自然的反作用造成的黑暗意象两方面,得出:自然与人关系的不和谐是由人对自然的破坏和改变造成的。其次,文章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黑暗,这一点主要是通过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不和谐、殖民者自身之间的不和谐来体现的。再次,文章讨论了人的精神上的黑暗即自我实现中的不和谐,它主要体现在自我迷失和自我挣扎两方面。最后,文章总结小说中蕴含的生态危机,以期为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唤起读者的生态意识,建造一个和谐的生态家园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环境下,想要成功地进行交流,掌握各色各样的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和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是中日文化差异却很大。跨文化间的文化差异对于两国间非语言交际的影响甚大。所以本论文研究"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目的是为中日两国间更加和谐、顺利地交流献上微薄之力。  本文试图通过"服装表现"来探讨日本人非语言交际的"物品表现"。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非语言交
报纸
期刊
报纸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