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i/Ti6Al4V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搅拌摩擦焊焊接同种NiTi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s)及其与钛合金Ti6Al4V异种材料的焊接性,本文采用搅拌摩擦焊接方法获得3.0 mm板厚同种NiTi-SMAs及其与Ti6Al4V异种材料对接焊接接头。试验通过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机械力学性能表征和分析,阐述了旋转速度对接头微观组织的影响,接头微观组织与机械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轴肩影响区与搅拌针影响区的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温度与旋转速度之间的关系;同时,揭示了NiTi/Ti6Al4V异种材料接头界面结合机理,恶化接头机械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焊接参数对接头微观组织及其与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得如下研究结果及结论:在同种NiTi SMAs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搅拌头与NiTi SMAs相互摩擦,焊缝表面和搅拌区存在少许搅拌头材料磨损颗粒:W13Re7。焊缝表面、轴肩影响区和搅拌针影响区生成Ti2Ni-IMCs。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随旋转速度降低而减小,但通过降低旋转速度无法消除金属间化合物层。受到焊缝表面生成的脆性化合物弱化影响,在低载荷状态下,焊缝表面萌生裂纹,裂纹尖端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接头提前失效断裂。PWP去除焊缝表面脆性化合物,消除裂纹源,旋转速度600 rpm获得的焊接接头强度最大提升52.64%达751 MPa,达母材(Base material,BM)强度79.1%;接头延伸率提升至9.31%。NiTi SMAs母材无明显马氏体-奥氏体相变行为,认为母材未获得形状记忆效应;经过搅拌摩擦焊接过程后,搅拌区组织表现明显的马氏体-奥氏体相变行为,认为搅拌区组织经过搅拌摩擦焊接热-力耦合作用后获得形状记忆效应。轴肩影响区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温度整体略高于搅拌针影响区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温度。旋转速度增大,轴肩影响区和搅拌针影响区的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温度升高,而轴肩影响区和搅拌针影响区的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滞后减小。特别地,旋转速度475 rpm,轴肩影响区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滞后为19.46℃;旋转速度950 rpm,轴肩影响区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滞后为12.36℃。常规搅拌摩擦焊接方法难以获得无缺陷NiTi/Ti6Al4V异种材料对接焊接接头,而背辅热可降低焊缝厚度方向温度梯度,减缓冷却速率,减小接头开裂倾向。当背辅热温度200℃,旋转速度475 rpm,焊接速度23.5 mm/min时,可获得无缺陷的NiTi/Ti6Al4V异种材料搅拌摩擦焊接接头。焊接速度增大,旋转速度增大或减小,焊缝横截面产生隧道型缺陷的倾向均增大。NiTi/Ti6Al4V搅拌摩擦焊接接头一般失效断裂于NiTi/Ti6Al4V界面。NiTi/Ti6Al4V界面形成的隧道型缺陷,曲边三角隧道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在外载荷作用下导致裂纹萌生。同时,界面脆性金属间化合物Ti2Ni,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初生裂纹,若裂纹不被阻碍而迅速扩展,易产生脆性断裂。NiTi/Ti6Al4V界面形成金属间化合物Ti2Ni,实现异种材料连接。Ti2Ni-IMCs呈两种形貌:主界面的层状Ti2Ni和NiTi(Ti6Al4V)碎片流入Ti6Al4V(NiTi)形成的岛状Ti2Ni。在焊缝金属不熔化情况下,SZ能在短时间(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形成厚度达9μm的Ti2Ni-IMCs,而相同条件下,焊缝底部未受到搅拌摩擦力作用的界面仅形成厚度为0.5μm的Ti2Ni-IMCs。因此,证实搅拌头切削挤压作用,为原子扩散提供了更多的扩散通道,降低了扩散激活能,提升了扩散速率。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浙里有机茶”应用以有机茶从茶园到茶杯为主线,以提升有机茶优质优价为目标,采用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跨部门、跨业务、跨层级和跨领域的从种植、加工、流通等全流程的有机茶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制度重塑、业务流程再造等,为有机茶生产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期刊
学位
学位
TC4钛合金因其比强度高、抗疲劳和耐腐蚀性能优异以及高温性能良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行业。目前对于结构复杂的大型TC4金属构件仍然是采用传统减材方法制造,这造成了材料浪费、成本增加和制造周期延长等问题。基于冷金属过渡技术(Cold metal transfer,CMT)的电弧增材制造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频超声对电弧增材制造过程施加辅助,从而消除由柱状晶造成
学位
目前,《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作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在探索。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不断发展,不少学校也在不断探索该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进而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用人要求,提升学生对职业岗位发展的适配性。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政策,项目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得到了开发与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教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