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的效应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qzhin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绩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据相关报告指出,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而使大气CO2浓度急剧增加的主要人为活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壤储存和植被含碳减少,促使更多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因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之间的效应关系,对于构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从生态系统碳循环理论出发,建构了土地利用与碳循环的理论分析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然后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建设用地与碳排放量的相关关系,采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测算出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0~200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借助Mapgis软件,综合分析广东省碳排放量在时间、空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最后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广东省建设用地是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建设用地的增减对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其弹性系数在0.52-0.80区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   (2)对广东省1996-2008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知,耕地产生的碳排放量逐年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产生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量的变化与土地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建设用地作为重要的碳源,单位面积产生的排放量最大,平均值每公顷37.91吨,林地作为最显著的碳汇效应,其对碳吸收强度也较大,林地每增加1km2,将吸收碳5.77吨,对减少大气中的碳具有重要作用。   (3)不同区域的碳排放随着土地空间分布的变化呈现一定规律,耕地产生的碳排放在粤西粤北地区表现突出;林地、草地的碳汇作用从珠江三角洲到粤东再到粤西、粤北地区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碳排放增加量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其他文献
日前,央广图库完成验收,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探索新媒体业务的一次尝试,也标志着央广网全面进军视觉新闻领域。央广网2005年创办图片频道,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央广图库正式上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在景观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关键点(或称战略点)以及某些特定格局,能对景观过程起到潜在的决定性影响,从而构成了控制景观的安全格局。不同的安全格局之间通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与妻从恋爱到现在,已经过去22个年头,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我们也从青涩走入不惑,少了些许浪漫,多了一份责任,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沉稳。翻看过去的照片,感慨时光的流逝,
WRKY转录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在植物的抗病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基于漾濞大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中编码WRKY转录因子的EST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
地形地貌是最基本的地理要素,它决定着自然地理单元的形成和地面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其形态和特征影响着其它生态与环境因子的分布与变化,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城市不透水地表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征,是刻画与评价人类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气候、水文效应的重要指标,其时空分布监测、生态效应评估广受关注。遥感技术以其灵活的算
随着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具有定位功能的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室内移动对象的位置数据可被记录下来,合理高效地管理这些海量性的移动对象数据,对推动室内移动对象相关研究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日益壮大,传统媒体的运作经营倍受压力。电视作为目前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体之一,也在与新媒体的受众争夺战中不断地摸索前行。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发展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研究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护和优化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