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生态系统碳收支

来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eg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并日益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温室气体如CO2、CH4和N2O等在大气中浓度的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的源汇失衡引起气候异常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近几十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使得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工林面积不断加大。同时,人工造林活动提供了一种降低CO2释放的潜在减缓措施,可用以抵消各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川中丘陵区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具有特殊的生态敏感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营造了大面积的桤柏混交林。目前,桤柏混交林已成为长江上游防护林的主体模式。   本文通过长期连续的野外定位观测和采样分析,结合Forest-DNDC模型模拟,研究川中丘陵区人工桤柏混交林土壤CH4、N2O、CO2三种主要温室气体以及土壤各分室呼吸排放特征、影响因素。对34yr人工桤柏混交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计算了混交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并估算了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大小。主要结论如下:   (1)桤柏混交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秋季较高,而春冬季较低的特点。林地土壤是CO2和N2O的排放源,是CH4的一个吸收汇。林地土壤CO2和N2O的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892.8 kgC ha-1a-1和0.98 kgNha-1a-1;CH4的年平均吸收通量为1.74 kgC ha-1a-1。地表凋落物的去除对林地土壤CO2和N2O排放有显著影响,但对CH4吸收的影响则不显著。   (2)林地土壤CO2排放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大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关系式分别为:Q10=-0.0835T+3.4362(R2=0.67,n=12,p<0.01);Q10=0.1741W-2.4718(R2=0.51,n=12,p<0.01)。表明在测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本地区土壤(5cm)处温度每升高1℃,Q10值将减少0.0835;土壤(0~10cm)湿度每升高1%,Q10值将增加0.1741。   (3)持续干旱对林地土壤温室气体的源汇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干旱期间林地土壤CO2、CH4和N2O平均排放(吸收)速率与2005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N2O排放的影响最大。   (4)Forest-DNDC模型较好的模拟了桤柏混交林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但在降雨或者升温事件发生时,土壤CO2和N2O排放的模型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在峰值大小和响应时间上存在差异。模型模拟表明未来本地区降雨量在±30%范围内变化时,林地土壤CO2和N2O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不超过30%;气温在±3℃范围内变化时,林地土壤CO2和N2O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不超过10%。   (5)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桤柏混交林土壤各分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土壤各分室呼吸温度和湿度敏感性指数大小顺序均为根呼吸>枯枝落叶层呼吸>矿质土壤呼吸,表明桤柏混交林根呼吸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敏感性要高于枯枝落叶层呼吸和矿质土壤呼吸。采用挖壕沟法和根系生物量回归法对比测定了林地根呼吸速率,两种方法测得的根呼吸比例变化范围分别为28.26%~69.09%、23.10%~57.14%,平均值分别为43.97%和38.31%,方差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6)研究表明在测定期间,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为2.881 tC·hm-2·a-1,每年可固定大气中的CO2量为10.56 t·hm-2·a-1。桤柏混交林普遍由于立地条件较差、林分缺乏管理造成生产力较低,碳汇功能不明显。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如果对林分进行更好的抚育与管理,将会更好的发挥其碳汇潜力。
其他文献
全球化使传统国家边界的屏蔽作用不断弱化,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对于发展中地区而言,区域整合更大程度上是城市化区域的整合。而现代城市是一种包含着政治、经济、文
A 10-bit ratio-independent switch-capacitor(SC) cyclic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 with offset cancelingforaCMOSimagesensorispresented.TheproposedADCcomple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游梓翔用A、B、C、D四个等级对新闻进行分级:其中D类新闻—知情者的“告知”和记者的“挖掘”相结合的挖掘类(Dug)新闻,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最
干旱地区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破坏原生稳定地表,产生大量的弃土,成为产生风蚀的沙源,在大风作用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掌握弃土场周围风蚀特点,为其风蚀防治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帮扶体系,但基于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均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为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设施农业的数量、面积以及空间位置等资源信息,是政府了解把握设施农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节市场的依据,也是政府正确制定和兑现相关补贴政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硅藻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湖泊电导率变化的有效指示剂。利用盐度.硅藻转换函数结合沉积物中的化石硅藻可以重建湖泊古盐度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湖泊水文过程
当前,传统媒体正处于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唯有注重创意,才是媒体创新的思路,唯有如此,媒体才能创新而图存。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继文字发明、古登堡印刷术和电报使用之后的第
川西山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泥石流的易发区,泥石流灾害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评价和管理对于防灾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