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花臂尾轮虫隐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测定了无棘刺萼花臂尾轮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有棘刺萼花臂尾轮虫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轮虫单克隆培养、DNA提取、引物设计、PCR扩增、产物鉴定与纯化、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无棘刺萼花臂尾轮虫线粒体基因组由两个DNA环组成,分别命名为mtDNA-I(10062 bp)、mtDNA-II(10150 bp)。无棘刺萼花臂尾轮虫线粒体基因组包含8个蛋白编码基因(ND1、ND2和ATP6位于mtDNA-I;ND3、ND4、ND4L、ND5和ND6位于mtDNA-II)、18个tRNA编码基因(13个位于mtDNA-I)以及2个rRNA编码基因(位于mtDNA-I),两个DNA环上各有一段6000 bp左右的非编码区,同源性高达99%。8个蛋白编码基因中,ND4和ND5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ATA,其余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G。除ND1蛋白编码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ATA,其余蛋白编码基因终止密码均为TAA。无棘刺萼花臂尾轮虫线粒体基因组AT碱基含量非常丰富, mtDNA-I环上A+T=69.66%, mtDNA-II环上A+T=69.47%。  有棘刺萼花臂尾轮虫mtDNA-I总长10241 bp,包含3个蛋白编码基因, A+T=70.33%,AT碱基含量比无棘刺萼花臂尾轮虫mtDNA-I高。有棘刺萼花臂尾轮虫mtDNA-I含有12个tRNA编码基因比无棘刺萼花臂尾轮虫mtDNA-I少一个tRNA-Arg。有棘刺萼花臂尾轮虫mtDNA-I组成同无棘刺萼花臂尾轮虫mtDNA-I类似。  将本研究测定的萼花臂尾轮虫线粒体基因组结合Genbank中10种轮形动物门物种和本实验室研究的3种臂尾轮虫线粒体基因组,以Microcotyle sebastis为外群,基于7种蛋白质编码基因(ND1、ND2、ND3、ND4、DN5、ND6、ATP6)序列,利用Mega6.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运用NJ法重建了分子系统树,对轮形动物门14种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线粒体DNA一直是研究鸟类进化的理想分子标记,但对于鸟类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研究却很少。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nuclearmitochondrialDNAsegment,简称numt序列)于20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道路车辆急剧增加,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现代科技的社会化、信息化的智能交通系统ITS逐渐形成。ITS的应用基础是车辆检测技术,车辆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生活中的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越发普及,这些电子设备在方便我们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电磁辐射。研究表明,当电磁辐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灰树花多糖(Grifolan,GRN)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经常与临床化疗药物合用,在提高药效同时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但是,国内均没有人对灰树花多糖的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其主要难点在于缺少高灵敏的灰树花多糖检测手段。我们拟对灰树花多糖进行荧光标记,并通过Caco-2细胞模型对其吸收与摄入展开研究,为GRN的药代动力深入研究提供帮助。首先,通过Sevag及分步
该文采用滤纸纤维素平板和纤维素双层平板的方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好氧性纤维素降解细菌.通过对其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该菌株被鉴定为生孢噬纤维细菌属(Spor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技术成为当前信息产业竞争的焦点。人们希望未来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够做到像人与人之间的信
本文以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为材料,使用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ISH),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分别研究了皮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mu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从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到现在历
全方位视觉和运动目标检测跟踪是当下的研究重点,这两项技术的结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全方位视觉传感器最大的特点是一次就能够获取水平方向360°、垂直方向120°的全方位图
芘基是构建π共轭衍生物的基础,π共轭体系对材料的光学非线性具有十分显著的调制作用。芘类衍生物具有丰富的离域π电子,分子极化程度高,并且在可见光区域具有高的线性透过率。此外,通过适当设计的芘类衍生物可应用于生物探针,激光染料,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光限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本文研究了两种D-π-A结构的新型共轭芘衍生物(C1和C2)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和超快动力学过程。利用Z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