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聚丙交酯共聚凝胶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adonaargent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乳酸(PLA)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聚酯材料,但其疏水性和低降解速率限制了它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水凝胶是一种吸水溶胀而不能溶解的三维网络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透过性及载药不失活等特性,在药物释放及组织工程等生物医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以亲水性聚乙二醇(PEG)对PLA进行嵌段共聚改性,并以丙烯酸酯封端制备可光聚合大分子单体,再分别与亲水性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丙烯酸(AAc)单体及功能化线性环糊精聚合物(CDP-g-GMA)进行光聚合制备共聚凝胶膜,利用多种表征技术对不同凝胶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并以不同染料分子作为模型药物研究共聚凝胶膜的载药与药物释放。
  首先,以聚乙二醇(PEG1K,Mn=1,000)为引发剂、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引发丙交酯(LA)开环聚合制备不同分子量的PLA-PEG-PLA两亲嵌段共聚物,再与丙烯酰氯反应制备丙烯酸酯封端PLA-PEG-PLA大分子单体(PELA3K-DA及PELA10K-DA)。大分子单体与NVP在紫外光及光引发剂作用下共聚形成凝胶膜。对大分子单体及凝胶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VP共单体的引入,改善了共聚凝胶膜的亲水性,加快了凝胶膜的降解速度,降低了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NVP单体投料比的增加凝胶膜的拉伸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加。以甲基橙(MO)为模型药物通过溶剂浸泡载药/常温干燥法得到载药凝胶膜,并模拟体内进行体外释放,结果显示,随着NVP投料比的增加及大分子单体分子量的降低,MO的释放百分率增加。
  其次,大分子单体PELA3K-DA、AAc及NVP在紫外光作用下进行三元共聚制备pH值敏感共聚凝胶膜。考察了共聚凝胶膜的pH敏感性,在酸性条件下,共聚凝胶膜的吸水率较小,而在pH7.4的缓冲溶液中,随着丙烯酸投料比的增加,凝胶膜的吸水率急剧增加。以MO和碱性品红(BV14)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凝胶膜溶剂浸泡载药/常温干燥法及pH7.4缓冲溶液中吸附载药及其药物释放模式,研究发现,通过浸泡载药/常温干燥法的载药量明显高于通过静电作用吸附的载药量,但前者不管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药物释放速度高于后者,而且碱性条件下更快,而通过静电作用吸附BV14载药凝胶膜即使在pH7.4缓冲溶液中的释放速度也很缓慢。
  最后,在强碱性条件下,以环氧氯丙烷交联甲苯-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制备线性β-环糊精聚合物(CDP),再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反应制备可光聚合CDP-g-GMA衍生物。在紫外光照射下,PELA3K-DA、CDP-g-GMA及NVP共聚制备载有β-CD的功能性凝胶膜。对凝胶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环糊精聚合物的引入改善了凝胶膜的亲水性,增加了凝胶膜的热稳定性及降低了凝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MO及甲基紫(MV)为模型药物研究凝胶膜的药物释放模式,结果表明:由于环糊精空腔对MO及MV的包合作用,模型药物从凝胶膜中释放速度非常缓慢。
其他文献
多晶硅薄膜在薄膜晶体管和太阳电池领域比传统的非晶硅薄膜有着更加优越和稳定的性能。目前多晶硅薄膜的沉积技术主要以化学气相沉积为主,而用更加安全和成本较低的普通磁控溅射技术通常很难沉积出多晶态的硅薄膜。通过辅助等离子体源可以解决普通磁控溅射制备过程中氢化硅薄膜结晶性较差的问题。我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辅助中频直流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在低温下成功制备出多晶硅薄膜。本文详细介绍了等离子体源辅助磁控溅射技术制备
学位
随着纳米薄膜材料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薄膜性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无论是提高薄膜材料原有性能还是发展薄膜材料的新性能都与薄膜的微观结构密不可分。在薄膜生长过程中复杂的原子运动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薄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微观尺度研究薄膜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实验与模拟相结合,主要研究NiTi薄膜的微观生长结构。在模拟部分,为了确定模型的可行性,
学位
近年来,非平衡磁控溅射(UMS)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薄膜制备方法之一,涉及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及其他功能性薄膜,涉及的应用领域方面则包括了薄膜的机械应用、电子学应用、磁学应用和光学应用等不同方面。现在,薄膜综合性能的好坏成为了考量薄膜制备技术是否优越的标准之一,由此,高功率脉冲非平衡磁控溅射(HPPUMS)技术应用而生。高功率脉冲非平衡磁控溅射(HPPUMS)具有很高的离化率,溅射粒子能
学位
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非过渡金属元素中的C、N掺杂ZnO的磁性质。对于C掺杂的ZnO,当用一个C取代ZnO中的O时,系统可以产生自发自旋极化。当用两个C取代ZnO中的O时,系统显示FM稳定性,其铁磁性起源可以通过C原子能级之间的耦合进行解释。此外,在C掺杂的ZnO薄膜中,观察到C原子具有一个清晰的团簇趋势,并且C原子间具有长程铁磁耦合特点。由于自旋态密度在空间杂化的复杂性和各向
学位
TiO2薄膜具有光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气体净化、污水治理、抗菌杀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传统制备TiO2光催化薄膜的方法,需要进行高温热处理,对基片的耐热性要求较高。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是一种低温制备TiO2薄膜的有效方法,但通常需要昂贵的真空系统。介质阻挡放电是一种典型的大气压冷等离子体放电方式,且装置简单,易于操作。本论文在大气压条件下,以TTIP和O2为前驱体,采用介
学位
WO_3是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它对氧化性气体NO_x、O_3、SO_2和还原性气体H_2S、H_2、NH3等都有敏感性。但作为气敏材料,WO_3对气体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响应/恢复时间等方面的气敏性能还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在WO_3中适当的添加Sn元素,制备Sn掺杂WO_3薄膜,测试其对NO_2气体的气敏性能,寻找最佳的薄膜制备条件。本文采用磁控反应双靶共溅射的方法,金属钨靶使用直流溅射,金属锡
学位
目前气敏传感器元件通常是SnO_2、Fe_2O_3、ZnO等金属氧化物,但存在使用寿命短、工作温度高、掺杂不稳定、气敏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反应恢复时间长等问题。因此,通过掺杂改进气敏特性,开发新气敏材料很有必要。随着科技进步,集成化、自动化、小型化和薄膜化成为气敏元件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双靶共溅射法研究制备Zn-Sn-O薄膜以期获得性能更好的薄膜气敏材料。本文采用磁控溅射设备,在不同的氧分压下,双
学位
纳米三氧化钨(WO_3)薄膜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气致变色、电致变色、光致变色等性能而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近些年来对利用其气致变色特性开发气体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大材料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及双靶共溅射镀膜技术,分别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三氧化钨(WO_3)薄膜及钛掺杂三氧化钨(WO_3:Ti)薄膜,并将薄膜分别在350℃、450℃及550℃温度下进行了热处理,采用台阶
学位
压电陶瓷以其出力大、响应快、无电磁干扰、能耗低、易于控制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机械/汽车/建筑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对压电材料应用研究的深入与扩展,一些基于压电材料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振动能量回收技术的新型压电馈能式半主动液压阻尼器。利用压电发电、压电驱动与控制、液压振动控制等相关技术,通过
学位
爆破技术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资源的开采中,爆破参数的设计与爆破的效果密切相关。随着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科学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保证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煤矿深孔爆破技术逐渐应用于解决深部复杂问题和深部灾害的治理,控制孔在深孔爆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改善爆破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模型实验分析了控制孔与装药孔间的距离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实验采用的装药孔直径为4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