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对不同规格异育银鲫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一种由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A.parasiticus等)产生的毒性很强的次级代谢产物,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gibelio)在我国已普遍养殖,成为鲫养殖中的主要品系,生产上多选用植物原料作为其饲料蛋白源,有可能使异育银鲫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过的饲料。本论文开展AFB1对不同生长阶段异育银鲫的亚慢性和慢性中毒反应的研究,进而评估异育银鲫暴露于AFB1下的安全性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为用含AFB1的饲料饲喂异育银鲫稚鱼、幼鱼、成鱼,通过测定鱼体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摄食率、消化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生理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变化和AFB2在鱼体组织(肝胰脏、肌肉、性腺)中的积累,探讨AFB1对不同生长阶段异育银鲫的营养学作用及毒理作用,再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饲喂无毒饲料),分析异育银鲫自身清除AFBI的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实验Ⅰ对异育银鲫稚鱼(平均体重0.78g)的研究结果表明,摄食AFB1饲料14周后各毒素组终末体重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各毒素组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各毒素组摄食率(F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2)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稚鱼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含量(TC)、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球容积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稚鱼肝胰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3)各毒素组异育银鲫稚鱼肝胰脏和肾脏外观正常,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异育银鲫稚鱼摄食AFB114周后肌肉中的AFB.残留量低于1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半对数关系(y=0.47431n(x)+2.0859,R2=0.9174)。结果表明,异育银鲫稚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1000μg/kg饲料14周。   4)实验Ⅱ对异育银鲫幼鱼(平均体重10.3±0.2g)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毒素组异育银鲫幼鱼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解剖后,各组织结构完整,未观察到肝胰脏、胆、肾脏、鳍、肠道形态的改变。在摄入AFB112周后,50μg.AFB1/kg组平均体重为对照组的112.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4周的恢复阶段后(摄食无毒饲料),50gg AFB1/kg和1000μgAFB1/kg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5)在整个毒素暴露过程中,各毒素组异育银鲫幼鱼FR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一暴露阶段(0-4周)结束时,50μg AFB1/kg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二暴露阶段(5-12周)结束时,各毒素组SGR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一暴露阶段结束时,50μg AFB1/kg组和200gg AFB1/kg组F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二暴露阶段结束时,各毒素组FE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在整个毒素暴露过程中,50gg AFB1/kg组和200μg AFB1/kg组干物质、蛋白、脂肪表观消化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组干物质、蛋白、脂肪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6)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AFBI水平对异育银鲫幼鱼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血球容积比无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7)异育银鲫幼鱼肝胰脏AFB1积累随着饲料中AFB1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半对数关系(y=76061n(x)+0.6268,R2=0.9147);摄食AFB1≥20μg/kg12周的异育银鲫肝胰脏AFB1积累>5μg/kg,摄食AFB1水平为1000μg/kg的异育银鲫肝胰脏毒素积累达11.8μg/kg;经过4周的恢复阶段后,各毒素组AFB1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清除,除200μg AFB1/kg组外,其它各组AFB1积累降到5μg/kg以下。   8)异育银鲫幼鱼肌肉AFB1积累随着饲料中AFB1水平的增加而增加,1000μgAFB1/kg组毒素含量达2.35μg/kg,其它各组肌肉AFB1均<2μg/kg;经过4周的恢复阶段后,各组肌肉AFB1均降低到1.2μg/kg以下。摄食1000μg AFB1/kg饲料12周的异育银鲫幼鱼粪便AFB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各组(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摄食1000μg AFB1/kg饲料12周后异育银鲫幼鱼肝胰脏和肌肉中毒素积累比率(鱼体组织AFB1积累/饲料AFB1含量)仅为0.012和0.002。   9)实验Ⅲ对异育银鲫成鱼(平均体重122.3±0.7g)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毒素组异育银鲫成鱼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组终末体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10)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成鱼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   11)各毒素组异育银鲫成鱼肝胰脏和卵巢外观正常,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异育银鲫成鱼摄食AFB18周后肌肉和性腺中的AFB1残留量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5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半对数关系(y=0.9187ln(x)+0.6458,R2=0.9226)。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成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μg/kg饲料8周。   12)实验Ⅳ对异育银鲫(平均体重为57.6±0.1g)性腺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饲喂AFB124周后,各毒素组异育银鲫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组终末体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13)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结束时,摄食AFB1饲料(AFB1含量为20μg/kg,2000μg/kg)24周显著降低异育银鲫的性体指数、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以及卵径(P<0.05)。   14)各毒素组异育银鲫肝胰脏、肠道、卵巢外观正常,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异育银鲫性腺和肌肉AFB1残留均与饲料中AFB1的含量呈正相关。由本实验可知,异育银鲫采食2000μg AFB1/kg饲料长达24周后,性腺AFB1残留超过食品安全限量标准。
其他文献
本论文所涉及的项目“基于即时通信的多功能智能管理系统”目标旨在建立一个融合即时通信手段,视频监控,射频卡及Web,数据库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在分布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
三维测量是物体表面轮廓的三维尺寸和形状的测量。与传统二维测量相比,物体三维测量能够记录更多的信息量,能够更真实、更全面的再现客观物体。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
学位
宽带无线城域网IEEE 802.16与传统的无线接入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带宽、更大的覆盖范围、更低廉的成本,被认为是“最后一公里”接入的最佳解决方案。因此EEE 802.16被认为是下
本论文对中国地区的弹尾纲原跳目(Collembola: Poduromorpha)棘跳科(Onychiuridae)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  本论文对棘跳科的国内外的研究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整理,总结了中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机动车投放量的迅速增长已经给车辆管理带来考验。通过高新技术来改造落后的交通管理系统及运输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道路的管理质
全光信号处理是未来高速光通信网络中克服电子学瓶颈的关键,其中全光缓存是光信号处理中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全光缓存实现的方案有很多种,其中基于
毛果木莲(Manglietia ventii N.V Tiep)是受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木莲属(Manglietia)常绿乔木,仅分布于云南省的屏边、河口及金平等地。该物种是受世界广为关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0.18℃,气候变暖显著。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为明显,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升温显著。高原地区气候变暖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以分组网络为承载,提供固定移动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等多种业务的业务融合网络,VoIP技术就是这一融合的产物。网络的宽带化、IP化成为整个电信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