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经济带成长规律与区域经济效应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h4388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带状区域经济系统,经济带指的是经济活动围绕线状基础设施(束)展开并集聚分布的一种经济现象。与一般经济区域比较,经济带交通便捷,人口、城镇与产业聚集,资金、技术和信息富集,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快速,所以,无论属于何种尺度上的经济带,通常都是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轴”。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带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我国在不同时期都十分重视经济带的选择、培育与建设。中共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曾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形成一些重要“经济带”;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从所辖区域实际出发,也曾纷纷提出各自的经济带建设目标与任务。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若干不同空间尺度的经济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经济带体系。   从空间尺度考察,可以将经济带区分为国际性经济带、全国性经济带、区域性经济带和地方性经济带;从演化过程分析,可以将经济带区分为雏形经济带、成长型经济带、成熟经济带和衰退型经济带。它们的时空组合,又可以生成多种类型的经济带。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发育程度的经济带,在功能与属性、系统与结构、动力与机制、集聚与扩散、演化与优化等方面上,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从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和多个经济带的横向比较角度,总结其时空演化特征,探索其成长规律,便成为经济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学位论文以经济带研究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追溯国外主要典型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借鉴其成功经验,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尺度经济带、区域尺度经济带和地方尺度经济带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应用上对经济带进行系统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   过程与格局集中反映了经济带形成与发展中的时空关系。因此,通过过程与格局研究,可以揭示经济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长规律。本论文以构建我国经济带空间体系为研究目标,通过选择若干具有不同代表意义的全国性经济带、区域性经济带、地方性经济带,着重分析其建设过程与格局,并力求从区别个性中概括共性,从实证中升华理论。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涉及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该部分在论文中起着导引作用。   第二部分:即论文第二章、第三章,主要涉及经济带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外典型经济带建设的特征与经验。其中,所选择并评述的与经济带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城市群理论以及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这些理论或因为对于经济带研究来说相对重要,或由于已有研究中较少将其与经济带相联系。关于经济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着重对经济带的概念、边界划分、组成要素、生成动力及其作用机制、时空演化特征、区域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所选择并分析的国外典型经济带主要包括美国大西洋沿岸经济带、美国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欧洲莱茵河沿岸经济带和日本东海道沿海经济带等。这四条国外经济带均分布在发达国家,但也有西方与东方之别,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意义。该部分对于选择、培育与建设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经济带,既是理论基础和支撑,也具有一定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之效。   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属于我国国家、大区、省域三种尺度经济带的实证研究,着重对其建设过程与格局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所选择的全国性经济带包括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九经济带,涉及到沿海、沿江、沿路三种经济带类型。其中:前两者为公论的全国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组成为“T”型空间结构模式,且分属于沿海、沿江两种经济带类型。后两者均属于沿路型经济带,但陇海-兰新经济带同时也是大陆桥经济带的中国区段,为全国生产力布局“П”空间结构模式两条横向主轴之一,且建设历史悠久、发育程度相对较高,还具有一定的国际性;而京九经济带建设时间不长、发育程度相对较低,除两端外,其绝大部分相对落后,属于成长中的经济带。其次,所选择的区域性经济带包括哈大经济带、南昆经济带,前者分布在东北地区,建设历史悠久,属于相对成熟型区域性经济带;后者分布在西南地区,建设历史较短,属于成长型区域性经济带,而且,它们目前均没有与全国性经济带重合。最后,以具有典型地方性的江苏省经济带为案例,在所选择的四条经济带中,沪宁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相对成熟,以优化提升为主;东陇海经济带已有一定基础,以壮大做强为主;沿海经济带还处于成长阶段,以加快培育为主。因此,作为我国不同尺度的各种经济带,以上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意义。通过该部分研究,有利于掌握我国三种尺度经济带建设的基本状况,明确未来各自进一步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的措施与建议,从而为促进我国各级各类经济带建设布局、优化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决策依据。该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   第四部分:即论文第七章,为结论与讨论。主要包括基本结论、主要创新之处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该部分是对论文的主要观点、重要发现、理论与方法创新、存在问题等方面所做出的提炼与总结,并提出今后需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面,以明确笔者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或为后人研究这一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①经济带孕育于近代工业革命,诞生于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并伴随着工业化演进而不断成长。国外成熟型经济带出现于早期工业化国家,起初一般表现为“制造业带”;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与以往相比,目前经济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特别是知识、高新技术、信息网络等新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并主导着经济带的要素重组、结构优化和功能升级,成熟型经济带正在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的区域经济社会系统。②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以大城市为主的城镇体系,是组成经济带的三大基本要素。也因此,经济带往往与交通通道、工业走廊、城镇密集地带紧密相联。在经济带形成与发展中,基础设施体系、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分别发挥了承载体、支撑体、依托体的重要作用。③由于经济带具有集聚商品和生产要素、牵引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在领土辽阔的大国比领土狭小的中小国家更能得到充分发育,其地位与作用也更能得到充分发挥,规模和层次又更能得到充分表现。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三级尺度的经济带体系。④尽管不同空间尺度的经济带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通常,高级别经济带具有支配和导引低级别经济带的功能;同时,低级别经济带又是高级别经济带的功能延伸,有时本身就是高级别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⑤经济带以轴向经济联系为主导,但其各级各类节点却又往往保持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各级各类节点有着各自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使经济带在空间结构上往往并非连续成“带”,具有一定的区段差异性。而且,往往是经济带的发育程度越低,这种差异性越明显;空间尺度越大,非连续性越突出。⑥经济带通过集聚与扩散机制产生区域经济效应,如同转动门轴带动转臂再带动整个门开闭一样,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轴”,也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性经济带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主轴,区域性经济带是大经济区生产力布局的主轴,地方性经济带是省域生产力布局的主轴。通过科学选建各级各类经济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①首次将我国经济带按照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三种空间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研究,在揭示个性的基础上对其共性进行了总结并上升到理论,为构建我国经济带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②对经济带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作出了深入辨析,明晰了经济带范畴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类型:从理论上对经济带的生成动力及其作用机制、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长规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从方法上对经济带的空间形态识别和范围边界确定进行了探索,得到了一些新的学术发现。③在省域层面上,定量分析了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定性评价和定量测度了经济带的区域经济效应、经济带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加深了对经济带时空演化规律的科学认识。
其他文献
学位
由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商协会主办的第66届世界报业大会暨第21次世界编辑论坛、第24次世界广告论坛6月8日至11日在意大利北部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都灵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为"新
人类的生存总是依赖于生物圈及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保持土壤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进InVEST模型评估方法,以四川
期刊
随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源空间信息整合已经成为解决复杂区域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出一个支持多源、多类型、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空间整合并有统一基准的空间信息分类编
[目的]评价特用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青贮玉米、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4 个类型的特用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结果]鉴
论文主要分析了西藏东南部地区冰湖及冰湖溃决泥石流分布现状,探讨了典型冰湖溃决洪水化为泥石流的过程、临界条件以及泥石流特征参数的计算,冰湖溃决泥石流的运动模型、泥石流
学位
在荒漠区,降水具有脉动特征,降水格局主要以小降水事件为主,大降水事件(≥10 mm)所占比例较小。大降水事件通常能导致较大的脉动事件,而小降水事件只能导致较浅的降水入渗。荒漠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pid propagation system for the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of Asclepsus curassavica,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