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多房棘球蚴主要寄生于啮齿类或人的肝脏和肺脏,引起多房棘球蚴病,又称泡型棘球蚴病。临床上发现,棘球蚴可寄生在中间宿主的不同部位,并且存在两种类型的包囊,即一种是具有大量原头蚴的可育包囊,其原头蚴附着于生发层或游离于囊液中,另一种则是没有或仅有少量原头蚴的不育包囊。目前,对于包囊不育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其分子机制仍未知。包囊中的蛋白质组分对寄生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过程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以皮下寄生和肝脏寄生的多房棘球蚴为实验材料,进行了蛋白质谱分析、基因的序列分析、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蛋白质的组织定位及其包囊的形态观察,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每只BALB/c小鼠皮下多点接种约600只原头蚴,分别在感染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后分离皮下寄生的包囊;腹腔感染两个月、三个月后分离肝脏寄生的包囊。将分离到的包囊提取蛋白质并进行质谱分析。结果:皮下寄生一个月的包囊中含203种蛋白质,在皮下寄生两个月的包囊中含538种蛋白质,在皮下寄生三个月的包囊中含939种蛋白质,肝脏寄生两个月的包囊中含135种蛋白质,在肝脏寄生三个月的包囊中含217种蛋白质。表明:在不同寄生条件下,多房棘球蚴包囊的蛋白质组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质谱分析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EmFru)。2.以多房棘球蚴的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EmFru基因,对该基因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EmFru基因ORF序列大小为1092 bp,可编码36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9 ku。表明:成功克隆出EmFru基因。3.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EmFru;表达出rEmFru并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rEmFru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验证EmFru在包囊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得了可溶的重组EmFru(rEmFru),分子大小约39 ku;获得了rEmFru的特异性IgG抗体;间接ELISA分析表明:rEmFru的免疫效果较好,抗体效价达到1:204800;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rEmFru在皮下寄生的包囊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肝脏寄生的包囊中的表达水平。4.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对EmFru进行组织定位,结果:EmFru主要定位在包囊生发层、原头蚴的表层以及包囊的胶状物中。表明:包囊生发层、原头蚴的表层以及包囊的胶状物中代谢旺盛。结论:多房棘球蚴在不同寄生条件下包囊的蛋白质组存在差异,而EmFru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