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的多元与《论语》的复译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doublepa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翻译,都涉及对原文的理解与解释。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解释则是对原文的阐发。这就为阐释学引入翻译提供了理论与逻辑上的契机。之所以将阐释学应用于翻译研究,主要是因为在对译文评价标准的研究中,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和西方结构主义总是注重原文与译文的对比,追求一种与原文对等的译文或是标准的译文,很少涉及造成不同阐释的原因以及这种阐释的合理性。阐释学翻译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现代阐释学。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将“时间”与“历史”引入文本阐释中,而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提出“偏见”和“视域”的概念,并指出任何阐释都逃脱不了主观的偏见,完全客观的阐释是不可能的。阐释视域是随着偏见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客体的阐释也绝非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形成了“阐释的循环”和“理解的历史性”。阐释学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关于“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步阐释学翻译步骤的论述,更注重阐释者在整个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为翻译研究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虽然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在乔治·斯坦纳之后发展不大,然而,就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而言,阐释学理论具有可操作性。许多有关儒家经典翻译的问题,都可以借助阐释学理论找到合理的解释和原因。通过对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的翻译历史,特别是其英译历史的描述,以及对其跨世纪的三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本文指出“阐释的多元”在《论语》的翻译过程中确实客观存在,而造成这种多元阐释或翻译的原因主要是:作为阐释主体的阐释者是千姿百态,完全不同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处于不同时代的阐释者由于各自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学识和好恶,以及本民族文化传统对阐释者的潜移默化等都会干扰译者对原作的阐释;思想博大精深、语言言简意赅的《论语》又给阐释者留下大量的文本“空白”去阐释;而不同的译者在阐释这不同的文本“空白”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阐释结果,从而最后的译文是截然不同的。《论语》,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也就是具有朝各个时代开放的非封闭性。正因为这样,才可能允许后人不断地去有效地解读它。而这“文本意义”是不可能一次就被彻底认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对《论语》的认识和不同时代读者的接受意识的改变,人们阐释《论语》的方法也在不断丰富,认识也不断加深,而基于这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自然就可能出现新的翻译。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的复译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论语》的复译不但拓展了其流传的空间,而且延伸了其流传的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膳食纤维饮食干预对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90例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本文针对多元互动模式下的建筑专业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构建,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阐述翻转课堂对于建筑专业英语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指导建筑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相信你对那些著名作家早已心存崇敬,对他们的作品渴望了解吧?今年我们专门开设了与名家对话栏目,邀请作家刘殿学担任主讲,讲名家名著的经典故事,揭秘名著的写作手法。相信同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再生、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所具有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等特点,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
本文从修辞角度,分析典范政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这类文体的范文在哪些方面充分运用和发挥汉语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表达效果的。分析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运用汉语语音
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自动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其智能化程度高,安全性好,且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基于此方案的自动门系统模型已经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
本文认为,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存在虚拟的委托代理关系。这导致政府全面掌握国家教育权而高校缺少自治权,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政府承担巨大的委托代理责任与风险等问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茶叶也是我国传统出口主要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茶叶主要进口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地区
焦点是一句话中说话者所要着意强调的部分。说到底,焦点还是一个语用概念,它的语义功能是强调突出,而这又必然在结构上有所体现,即焦点倾向于用特定的句式来表达,同时,焦点的表达还
【目的】研究细胞癌变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泛素蛋白连接酶MDM2、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在人口腔正常黏膜、白斑、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