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氯胺酮致发育期小鼠神经毒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氯胺酮致发育期神经毒性模型小鼠,研究丁苯酞对神经毒性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出生7日龄的健康C57/BL6小鼠44只,按照随机数字量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丁苯酞低剂量组(L组)、丁苯酞高剂量组(H组)。K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氯胺酮75 mg/kg,L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氯胺酮75 mg/kg+丁苯酞80 mg/kg,H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氯胺酮75 mg/kg+丁苯酞160 mg/kg,C组腹腔注射5μl生理盐水。每日一次,连续腹腔注射三天。在麻醉过程中,将小鼠放在保温箱中维持温度在26-28℃,并维持2 L/min低流量供氧。麻醉期间密切关注小鼠呼吸及皮肤黏膜变化。全麻结束后,各组小鼠放回笼中继续饲养。在末次给药处理后24小时后,每组取6只小鼠断头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3K、AKT、p-PI3K、p-AKT及自噬相关指标LC3和becline-1的表达情况。其余小鼠在30日龄时进行水迷宫测试,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测试结束后,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细胞形态。结果:1.水迷宫结果显示:定位航行实验中,各组小鼠第1-5天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均呈下降趋势,与C组相比,K组小鼠在第2-5天,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K组相比,L组和H组在第4-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与H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间探索试验中,与C组相比,K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平台穿越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L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平台穿越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H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平台穿越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K组相比,L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平台穿越次数均增加(P<0.05),H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平台穿越次数均显著增加(P<0.01)。与L组相比,H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平台穿越次数均增加(P<0.05)。2.HE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紧密;氯胺酮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散乱,部分神经元缺失;低剂量丁苯酞组和高剂量丁苯酞组小鼠海马神经元与氯胺酮组相比细胞完整性,排列散乱,神经元缺失等问题都得到改善。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中PI3K、AKT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p-PI3K、p-AKT蛋白均显著降低(P<0.01),LC3和becline-1蛋白均显著升高(P<0.01),L组p-PI3K和p-AKT均显著降低(P<0.01),beclin-1和LC3均升高(P<0.05),与K组相比,H组p-PI3K(P<0.01)和p-AKT升高(P<0.05),beclin-1显著降低(P<0.01),LC3降低(P<0.05),与L组相比,H组p-PI3K显著增多(P<0.01)结论:1.丁苯酞可以改善氯胺酮对发育期小鼠造成的神经毒性作用。2.丁苯酞改善氯胺酮神经毒性的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激活,抑制自噬相关。3.高剂量丁苯酞与低剂量丁苯酞在改善小鼠神经毒性方面未见显著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透析及非透析患者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沧州市中心医院病情稳定的透析及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腹部侧卧位x线,依据腹主动脉钙化(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AAC)情况评估患者的血管钙化发生率
目的:讨论预防性使用不同剂量苯海拉明注射液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包括对麻醉质量的影响和术后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神经阻滞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75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C组对照组、D1组苯海拉明20mg、D2组苯海拉明40mg,每组各n=30)。所有患者均选择L2-3椎体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尾侧置管3cm,注入1.33%利多卡因3m
目的:研究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Runx2相关miRNAs的表达情况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血清中Runx2相关miRNAs(miRNA-129、miRNA-205)的表达高低与其发生血管钙化的相关性。通过查阅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及血液透析中心管理系统数据等方式,记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CBT)在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中应用效果,为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提供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医院骨科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间收治的80例经保守治疗表明结果无效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奇偶数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上述8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观察组(CBT组)取后正中位切
背景: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手术治疗方法,但微创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成熟的微创手术技术。这是一种新兴的手术,近年来被广泛接受。报道的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成功率约为90%。而对于这两种手术在单一环境下的结果与比较研究一直缺乏,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一项研究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目的:主要的参考指标为:显微内镜和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组
背景:自九十年代起,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就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生活的全球性疾病,具有高致残率[1,2]。因慢性腰痛病因复杂,约有85%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1],传统的康复治疗如理疗、按摩等有利于疼痛的缓解,但是疗效难以持久。随着康复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从中枢层面的运动模式(Motor Pattern,MT)角度来解读和治疗腰痛,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3-6]。慢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以探讨应用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及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9例20指作为观察组,并将
目的: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ctures)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有手术需求的患者数量也大大增加。然而,因其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且经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同样也很高。本文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移位距离,对比分析前、后柱移位差异,总结骨折块的移位规律。方法:连续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从2015年5月到2019年5月共49例髋臼T型及横断骨
目的:探讨血清miR-129和miR-205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54例CKD非透析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CACs)结果将入选的CKD患者分为无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麻醉维持及术后镇痛对老年非心脏大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通过提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择期接受非心脏大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右美托咪定组(T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入选标准:1)年龄≥65岁;2)接受择期非心脏大手术;3)预期手术时间≥2小时。排除标准:1)拒绝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