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朝鲜时期文人对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接受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58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以其卓著的诗才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获得了不朽的地位,也在东邻韩国的汉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至迟十一世纪,李白诗歌就已传入韩半岛。朝鲜王朝时期,李白诗歌在韩国的接受度进一步提升。《浔阳紫极宫感秋作》是这一时期接受度最高的李白诗歌。通过对现存韩国汉籍最为丰富的《韩国文集丛刊》《韩国文集丛刊续》《历代文集丛刊》三部丛刊的检索,梳理出了为数不少的唱和诗作。其中,朝鲜时期文人所作与《浔阳紫极宫感秋作》有关的唱和诗多达90题160首。这些文人对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接受,既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缩影,也是李白诗歌影响广泛的明证。从异域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朝鲜时期文人对《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接受,无疑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李白诗歌,丰富现有的李白研究成果。
  本论文以韩国朝鲜时期(1392年—1910年)文人唱和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相关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韩国朝鲜时期文人对《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接受概况。一方面探讨了朝鲜时期文人对《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接受情况,主要针对次韵和化用两种接受方式展开论述,同时,围绕朝鲜时期文人对《浔阳紫极宫感秋作》不同的内容接受类型,展开分类讨论。另一方面则主要探究朝鲜时期文人接受《浔阳紫极宫感秋作》所受中国诗人的影响,以及中、韩文人接受《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差异。再一方面则对朝鲜时期文人唱和《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原因加以探究。朝鲜时期文人接受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群体原因,即家族传承、交游唱和、名家影响,这些都是朝鲜时期文人唱和《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群体原因;其二是文化原因,朝鲜时期文人对《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唱和既受到性理之学的影响,也受到朝鲜中后期“诗回盛唐”的文学思潮的影响。通过三个方面的探究可以得出,朝鲜时期文人唱和《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诗歌作品,既脱胎于李白原诗,也受到苏轼、黄庭坚等中国文人的影响,以及朝鲜名家如李滉、周世鹏等性理学者的影响。
  
其他文献
宋朝是历史上贬谪现象最为突出的朝代之一,且以北宋为甚。而就北宋地域而言,岭南地区属于最南边、最边缘之地,贬谪现象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北宋的贬谪历史背景下,以中原出入岭南地区之官道为研究切入点,来探讨贬谪诗人在岭南官道中所作之诗歌。  北宋贬谪诗人通过一条条岭南官道由中原进出于岭南贬谪之地。北宋岭南官道是在前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陆交通干线,自西向东主要有三条官道:西线湘桂道,中线骑田道,东线大庾道
学位
竹枝词起源于我国巴渝地区,它拥有鲜明独特的语言色彩,大部分诗歌呈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诗歌。四川、重庆位于我国巴渝大地,两地的竹枝词结合了较多的方言词语,以朴素和俚雅的语言风格,勾勒出川渝两地丰富的民间生活,描绘出川渝浓厚的地域文化,为方言词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篇论文立足于《中华竹枝词全编·四川卷》、《中华竹枝词全编·重庆卷》(以下简称川渝竹枝词),选
学位
网络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因此这两个概念已经无法准确指代这两类小说。由于网络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存在诸多共性,且往往相互交融,因此可以用“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这一概念统摄这两类小说。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并不具备成熟的稳定的形态,而是呈现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时空话语。时空话语主要由三种时空组成,即故事时空、叙述时空和言语时空,三种时空之间相互联系,分别指向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
本文重点考察现代文学中的生育书写,着力挖掘作家深藏于文字背后书写态度。自晚清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技知识不断传入中国,不仅给中国人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让中国人对人体的结构和生命的形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生育观念也由此发生了转变。“五四”过后,文学作品中有关生育书写的文字逐渐增多。对生育不同的描写方式,实际上展现的是作家的生命观,甚至是人生观。不仅如此,对生育的书写,也体现着作者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学位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 )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诸伯利小镇处处弥漫着荒诞的气息,生活于其中的芸芸众生要么异化为荒诞的“怪人”,要么陷于重重困境中难以突围。其中,主人公黛尔最终逃离家乡,成为了一名作家,是典型的于孤独和反叛中挣脱,去追寻自我和自由的存在主义式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作家黛尔对日常世界的荒诞偶然、小镇人物的异化与困境、
赠序源于古时的诗序、在唐代臻于兴盛。从明代总集和别集中统计到的赠序数量远超唐、宋来看,明代赠序创作数量极其可观,仅明代中期就有一千多篇。但是当今学者却只研究唐、宋时期的赠序,而对明代的赠序较少关注,因此明代赠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由于时代关系,明中期赠序在内容上增加了更多的政治批判。在艺术上,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的风格和雅俗交融的写作笔法。  本文以明中期赠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探究
学位
先著,清初词人,祖籍四川泸州,后多漂泊在金陵、扬州一带,著述较多,有诗集《之溪老生集》八卷,词集《劝影堂词》三卷,与程洪合著词论《词洁》六卷。在清词中兴的时代背景下,词的创作与发展都迎来了宋代以后的第二大高峰,此时的词坛不仅名家众多,而且词派也异彩纷呈,先著词作既受浙西词派提倡的“醇雅”词风的影响,但又有别于“醇雅”,偏向“清空骚雅”的风格特征。《全清词·顺康卷》收其《劝影堂词》199首,本文以《
学位
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物转向”将器物这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对象带回学界探析的视线范围。器物作为人类社会的必需品,一直以来都不是无意义的客观存在,而是在具体的客观层面和无形的精神层面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日常生活及国家的命运走向,是映射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符号存在。器物书写承载着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  《新青年》虽旨在引发一场“思想革命”,但器物并未退出杂志的关注视域。杂志中的器物
学位
《湖隐外史》为明末清初的叶绍袁所撰,是叶氏遁隐山林期间撰写的一部关于分湖地区的方志。全书仅一万余字,但内容博杂,包括文人轶事、诗文作品、传奇故事和民生风俗等多方面内容。虽为方志,却更偏向于个人笔记,字字渗透着国破家亡的悲凉与愁郁,可以用存史实、述幽怀来概括。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湖隐外史》的主要内容、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的分析与研究。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采用传统的专书研
学位
饥饿是人类苦难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领域,饥饿经常作为描写对象进入作家的创作视野,成为他们反思苦难起因、形成苦难文化记忆的重要路径和切口。在文学思潮交互杂糅的新时期,八十年代的饥饿书写展现由革命宏大叙事向个人小叙事、由道德仰望到人性本态的转变特征。本文以对比饥饿书写前后期的聚焦点和主题为着眼点,围绕饥饿文学创作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政治运动变革、作家心理转变等方面的变化探析其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