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品质的审美之维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h860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品牌,本文结合中国城市生活品质的审美发展现状,并以杭州市为例来研究城市生活品质的审美之维。通过城市生活品质与城市生活质量的比较,发掘出城市生活品质应该具有的审美内涵:生活品质的审美内涵是人的生存感受和超越状态,前者体现了“生活品质”的情感性——是对生活品质的个体化体验以及对这种体验的情感表达,后者体现了“生活品质”的超越性,——是对日常生活的精神性超越,具有超凡脱俗的无功利性质,使生活超越平庸和世俗,提升生活品质。生活品质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生活品味、生活风格、生活情趣三种内涵。生活品味是人们对生活的无穷玩味,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思;生活风格是人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或生活形式完美融合的生活过程;生活情趣是人们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体验。城市生活品质在中国的审美发展,以杭州市为例,蕴含着传统的审美精神,但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城市的发展偏重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城市的审美建设匮乏,城市审美要素发展极其有限;城市的市民仅限于少数特权阶层,城市市民的审美素养不高,市民的审美生活通常不是在城市中,而是在山水田园诗意的大自然中,因此城市生活品质的审美发展极其缓慢而不完善。当代中国城市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的审美层面的发展,而对当代城市大众来说,审美生活不再是古代士人赋诗作画、近代学者、现代有“资本”的、少数“精英”人士的专有名词,而且是后现代大众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审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审美主体的身份、地位、权力、财产,任何一个具有审美情感和审美心态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审美生活。以杭州市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杭州人自古至今,尤其懂得生活情趣,讲究生活品味,追求日常生活精致化,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体现了生活品质的审美层面。城市生活品质的审美价值在于促进城市的审美建设,使人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城市生活品质的审美建设不仅使人们居住的城市绿化环境得到美化和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完善,而且更深层地促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从人的生存感受更高层的意义上来讲,在城市建设中需要融入审美的因素,因为当今人们已经感到审美成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品质的中心标志。然而,城市生活品质的的审美建设在现实中也遇到很多挑战,主要是客观的城市改造带来的硬伤和个人主观的审美素养及其审美生活实践缺失,对此我们应采取一些可能的对策,促进城市的审美建设。因此,城市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观点结合起来,把工程建设与景观设计的理念统一起来,使居住在城市中的能感觉到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市民应当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增强主观幸福感,从而真正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
其他文献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巾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如果不及时发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断流术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方法。方法:将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平分2组:A组在断流术中经脾静脉残端分支插入抗凝管(静脉输液管),术后行门静脉系统抗
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精神,应当与时俱进更新商事审判理念,尊重意思自治,鼓励商事交易;尊重交易惯例,查清争议事实;注重专
报纸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载体,也是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全国文明城市”成为许
<正>郭敬明自创、自导的电影《小时代》自上映一个月来,各界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本文仅就影片所体现的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特别是影片所渲染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进行分
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突破1800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在外资强大品牌、技术优势、成熟车型的推动下,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在生产物流方面,汽
在尹朝阳的全部创作中,肖像画几乎是走向日常世界的唯一通道,同时,也是他的一条隐性线索。自他从世纪之交崛起以来,构成他本人的“正面”形象与线索的,是《失乐园》、《神话》、《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82名护理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护理人
客观分析我国冰毒、摇头丸、K粉等苯丙胺类新型毒品犯罪的抑制因素与刺激因素,预计未来5至10年,新型毒品犯罪案件高发的势头还会持续;走私冰毒等新型毒品犯罪将继续存在,且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