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Ra的土壤水分温度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溉是保证旱区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措施。我国灌溉面积大,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及时准确获得农田中的水分信息,对提高灌溉用水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土壤水分测量一般用取样烘干法,费时费力,对土壤扰动大,不便于长期定点监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了解决大面积土壤水分定点实时监测问题,本文初步设计开发了一种低成本、精度较高的数字式土壤水分传感器,并设计了低功耗的信息采集传输终端,用LoRa技术组网构建了一种土壤水分温度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土壤水分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低功耗信息采集传输终端、基于LoRa(Long Range)的远程传输网络和开发的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实时监测网站组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在分析土壤介电特性与土壤水分及其理化特性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并联谐振频差法的传感器研制思路,得出土壤体积含水率与测量频率差值的关系,并用ANSYS软件对传感器探头极板的等效电容和电场分布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了电极形状与关键参数的选择范围,设计了相应的电路,初步开发了一种基于频差的数字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试验标定结果表明传感器输出值与实测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在0.98以上,为土壤水分的测量提供了关键的设备,并在水分传感器内部添加了一个DS18B20温度传感器,实现水分与温度一起测量。(2)在对田间水分、温度信息监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信息采集传输终端的功耗,远程传输性能,用户应用方便性,开发便捷性等问题,确定了一种基于双AVR单片机结构和LoRa传输技术的低功耗采集传输终端研制思路,用ATmega128和ATtiny25分别作为主控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设计了一种低功耗的土壤水分温度采集传输终端,并利用Bascom语言开发了相应的测量控制程序,实现了土壤水分温度的多点、多层、低功耗采集,以及数据编码后与LoRa网关之间的传输,整个系统待机时平均电流为500μA,水分监测时的平均电流为250 m A,由于田间水分采集可以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且每次采集时间短,所以用锂电池作为终端供电电源,就可以实现长期监测。(3)通过计算机对LoRa设备LG220与LG206分别进行网络设置,搭建了LoRa传输网络。以阿里云服务器为基础,构建了土壤水分温度实时监测与发布网站,采用Python语言开发了土壤水分和温度后台监听程序,利用HTML、CSS、Java Script等语言开发了网站前端程序。网站具有实时监测、用户下载、图形展示等功能。通过试验测试表明,研制的水分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要求、采集传输终端有功耗低,工作时间长等特点。系统监测的土壤含水量平均绝对误差在2%以内,温度误差在0.5℃以内,可为田间多点的土壤水分、温度采集提供一种高效远程采集设备。由于土壤理化性质复杂多变,本研究所开发的传感器的稳定性仍需通过更多类型土壤测试校准。同时研究工作中涉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系统整体稳定性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改进。
其他文献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普遍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在革兰氏阴性菌整个基因组中占比达到1/4左右,并且具有较高的保守性。Ⅵ型分泌系统通过分泌一些效应蛋白等物质在细菌种间、种内竞争、群集效应、压力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截止目前,T6SS系统的主要结构组分及其各组分所发挥的功能是人们研究较为深入的部分,但在T6SS基因簇上,依旧存在有大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延续了党历来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在全党范围内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调查研究在党的国家治理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持高度重视的态度,他一直都将调查研究强调为是中国共产党实施决策的先决条件,也是加强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方式。广大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响应号召,在田间地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范围的农村调查活动,为更好地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推动乡村
棉铃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食性杂,主要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棉铃虫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因此,急需开发新的防治靶标来控制害虫。固醇是昆虫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物质,然而昆虫不能合成该营养,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因此,胆固醇的吸收转运对于昆虫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我国重要害虫棉铃虫为研究对象,对食物中固醇营养吸收关键因子NPC1b(Niemann-Pick type C1b)基因开展了应用基础
链霉菌(Streptomyces)次级代谢产物作为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价值。本实验以5株土壤链霉菌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中压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菌株液体发酵培养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H-NMR、13C-NMR、~1H-~1H COSY、HSQC、HMBC、NOESY、MS、CD和X-ray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
柿(Diospyros kaki)作为我国传统果树,种质资源丰富,不仅可以鲜食,还可以进行再加工。近年来柿产业发展迅速,除传统的东亚地区外,柿在地中海地区也是商业化种植的重要水果之一。炭疽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在大多数果树上都有发生,我国柿主产区大多数栽培品种对柿炭疽病原菌的抗性水平不高病情一旦爆发对柿产业的发展和果农经济收入会造成严重影响。而炭疽病的防治不能一味的依赖化学防治,需要结合一定的管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它不仅能造成小麦的减产,其分泌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还会残留在染病小麦籽粒及后续小麦制品中,威胁人畜健康。因而小麦赤霉菌的防控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禾谷镰孢菌是半活体营养菌,在侵染小麦过程中有一个短暂的活体寄生阶段,在黑粉菌、稻瘟菌等病原真菌的研究中已经表明效应蛋白可能在这一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
基因复制在有机体进化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研究,它为生物体的进化创新及表型多样化等提供遗传基础。物种内通过基因复制产生的基因通常被称为旁系同源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基因家族。已往的研究已经揭示了不同物种间许多共享序列和功能同源性的基因家族有着不同的基因数量,而物种间不同的基因得失过程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基因家族大小的变化被认为可能与物种形成或适应性进化有重要联系。然而,脊椎动物中基因家族大小的进化模
小麦是我国关中平原地区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该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肥力水平不高等问题。秸秆还田具有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产量等作用。生物炭还田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改善农田理化性质等作用。因此,探寻高效绿色的聚水保墒,提升地力和促进作物生产发育的秸秆还田措施十分重要。本田间试验设置了普通秸秆覆盖还田(SM),普通秸秆翻压还田(SP),氨化秸秆翻压还田(AP),生物炭翻压还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ine,6m A)指的是腺嘌呤第6位氮原子的甲基化修饰。6m A在维持细胞正常的转录活性、DNA损伤修复、染色质重塑、遗传印记、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等生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方法检测6m A耗时、工作强度大且耗费昂贵,很难适合从大量序列中识别6m A。基于机器学习的计算方法可以同时处理多条序列中6m A位点的鉴定,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并且效率
农作物病害问题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种植者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病害的重点是在造成严重损失之前,及时确定病害类型,控制病情。目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病害识别方法具有识别错误率低的优点,但也存在参数众多,计算量大且复杂的问题,影响了方法的实用性。而现有轻量级病害识别网络大多未能结合病害特征分析,性能有待提高,且不适用于自然场景中拍摄的病害图像,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一种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