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测控制的水下滑翔机器鱼位姿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3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下滑翔机器鱼是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结合了仿生机器鱼和水下滑翔机的特点,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混合驱动、工作方式灵活和续航时间长等优点,在水下协同探测与搜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滑翔机器鱼的自身特点及应用需求,在建立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深入研究了姿态控制和跟踪控制设计方法,包括指标函数的构造、数值优化算法的选择和控制器参数的设计等,具体研究结果可归纳如下。首先,根据滑翔机器鱼的组成及原理,将机器鱼简化为若干适当位置的动态和静态质点,进而将整个机体看作由动态质量(移动滑块)和静态质量(其余部分)组成二刚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惯性、机体、和速度坐标系并推导坐标系转化关系,由方向余弦矩阵微分方程和坐标转化关系得到了运动学方程,再基于机体所受力和力矩关系分析建立了动力学方程,从而完成了系统建模。在此基础上,搭建了Simulink仿真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滑翔机器鱼滑翔运动中的姿态控制需求,根据水下滑翔机器鱼的模型特点,设计了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的姿态控制器,实现了以鱼尾角度为输入的偏航角控制及以滑块质量矩为输入俯仰角的控制。为解决输入饱和及跳变问题,对指标函数进行了改进,同时结合仿真分析了指标函数中加权系数的作用,并给出这些系数合理的选择方法。为提高滚动优化的实时性,对不同的数值优化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减小计算耗时的方法。然后,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滑翔机器鱼实际应用中的跟踪和悬停工作模式需求,进一步研究了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跟踪控制问题。通过构造不同的指标函数,分别设计三个输入(水囊质量、滑块位置、鱼尾角度)和两个输入(水囊质量、滑块位置)两种情形下的目标控制器,前者可以不仅可以实现目标跟踪、还可以实现目标点处的悬停控制;后者只能实现途径目标点,但与前者相比更加节能。针对后者欠驱动特性导致跟踪能力限制,结合模型对两个输入情形下的可行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所能跟踪的目标点的区域。此外,进一步设计了通过姿态控制位置的间接目标跟踪控制器,与直接位置控制方法相比,虽然结构复杂,但却换来了控制性能的提升。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分析和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系统辨识的目的是建立控制对象的精确模型,任何好的控制算法都需要以好的系统辨识算法为前提。在实际工业过程中,连续时间系统通常都具有不稳定的初始状态,这时应用以往的辨
随着高精度对地光学遥感、观测卫星在科研、商业及军事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卫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角动量交换执行机构(如飞轮)和不能精确输出连续力矩的喷气式推力器难以
智能农业系统是一个远程采集农业信息,并在此信息基础上分析作出决策的智能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个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农业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传感器节
含水率检测技术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几十年来,通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影响含水率检测因素较多,在检测精度及重复性上一直不能取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电磁阀被广泛的用来控制汽车的油路、气路以及汽车的制动等方面,它们将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因此,对电磁阀的质量进行检测就非常必要了。目前,
在伺服控制领域,永磁同步电机在结构特点和运行方式上具有比传统电机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更为优秀的运行性能。因而最近几年,采用永磁电机的伺服系统日益增多。本文给出了基于TMS320F2812芯片为控制核心的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电路包括功率主回路、控制驱动电路、位置与速度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同时给出了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确定方法。软件方面介绍了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给出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林业建设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如果防治工作搞不好,不仅影响林业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将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一些非
本文建立了高性能电液伺服转台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控制器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验证了可能用于电液伺服系统的故障诊断算法。首先,运用物理学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各项定律建立起转台中框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结构框图。并根据实际系统调试需求,编写了系统频率特性测试程序。在系统硬件选型完成的前提下,一个良好的控制策略尤为重要,它成为系统性能提高的主要措施。在本转台的现实设计过程中,采用
说话人识别在纯净语音的环境下识别率比较高,但在噪声环境下识别性能急剧下降。现在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法提高说话人识别的性能,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与文
PID控制在工业现场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过程越来越复杂,过程时滞以及过程之间的耦合影响的存在,PID控制已经不能满足工业控制要求。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