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视眼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无重大突破,研究者试图在视觉环境里寻找影响近视眼发展的视觉刺激,如果不良的视觉刺激可引起近视,适当的刺激就能起到防治作用。通过人为控制环境如应用一定频率的频闪灯,研究者发现可以抑制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发展,但结果多以文摘形式出现,并没有具体参数来解释结果。本实验应用PR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建立恒河猴光学离焦性近视眼模型,应用一定频率及光照强度的频闪光照恒河猴,动态观察眼球生长及屈光发育状态,探讨光学离焦性近视眼识别的具体视觉刺激,为进一步研究相关视网膜细胞及其信号通路和临床近视眼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1.年龄2.5-3.0岁的健康恒河猴(相当于人类10岁)13只,1只眼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使术后产生远视性离焦;另一眼作为自身对照。
2.实验组:5只猴子置于暗室中,只接受频闪光照。猴笼体积为80厘米*70厘米*50厘米,频闪光源距猴笼开口80厘米,设置频率为10-20赫兹(HZ),实验组3只猴子(05002、05003、05004)在实验早期(术后0-250天),接受光照强度为10-15勒克斯(LUX)的频闪光照,余时间接受40-50勒克斯(LUX)的频闪光照;实验组另外2只猴子(071030、071050)在整个观察期内均接受光照强度为40-50勒克斯(LUX)的频闪光照。
3.对照组:8只猴子接受日光灯照,日光灯距猴笼上方80厘米,频率为100赫兹(HZ),光照强度为50勒克斯(LUX)。
4.处理前和处理后一周及以后每个月分别用角膜地形图、睫状肌麻痹验光和A超动态观察猴眼屈光状态的变化,
5.实验组中05003观察时间为422天,因病死亡后,增加两样本(071030、071050),观察时间至今为250天。实验组的余两只猴子(05002、05004)和对照组的8只猴子观察时间为673-714天。
结果:频闪光照下,PRK造成的远视性光学离焦仍影响青少年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玻璃体增长伴随屈光参差逐渐减少,恒河猴朝相对近视方向发展,但整体趋势比对照组缓慢。实验组中的3只猴子(05002、05003、05004)在术后早期(术后0-250天)被置于光照强度为10-15勒克斯(LUX)、10-20赫兹(HZ)的频闪灯环境里,表现出较快向正视化发展的趋势,以05004尤甚;在之后的观察期里,这3只猴子接受光照强度为40-50勒克斯,10-20赫兹(HZ)的频闪光照,在实验性屈光参差仍存在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屈光状态及玻璃体改变基本保持稳定,没有继续向相对近视方向发展。另外2只猴子(071030、071050)在整个观察期间接受光照强度为40-50勒克斯,10-20赫兹(HZ)的频闪光照后,屈光状态及玻璃体改变也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结论:本实验在国际上率先研究频闪光照对青少年期恒河猴正视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提示可能是频闪光时间频率的因素,即光照强度的亮-暗周期性变化影响了远视性光学离焦的作用,使恒河猴正视化的的进程变缓,而这种抑制作用需建立在视网膜可感知的光照强度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中有2只猴子观察时间只有250天,有1只猴子向正视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照组相似,因此在研究频闪光照对光学离焦的影响时,还需排除个体差异性,以及增加样本量和延长观察时间,才能作进一步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