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填埋场初期渗滤液预处理后循环回灌的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wor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反应器型填埋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填埋技术,与传统的卫生填埋工艺相比,它具有填埋垃圾稳定快,产甲烷期集中,有利于能源回收利用,并可利用填埋层微生物代谢能力,大幅度减少渗滤液对环境的污染等优点.但是由于中国生活垃圾成分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对新建填埋场渗滤液直接回灌至新鲜垃圾填埋层时,易产生"酸积累"的问题.该研究为解决中国填埋场因渗滤液回灌而易发生的"酸积累"问题,通过实验室模拟填埋柱对雨水渗入、渗滤液原液回灌和渗滤液经过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后回灌四种回灌方式及不同pH值、不同VFA浓度、是否污泥接种,接种污泥种类等10种工况进行了渗滤液回灌对垃圾降解过程、渗滤液水质水量及填埋气体产生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渗滤液经过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后回灌能迅速解除垃圾层中水解酸化抑制作用,能为甲烷菌代谢为人地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为中国生物反应器型填埋有效解决"酸积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工艺选择.2.深入分析了渗滤液回灌对填埋层进入产甲烷阶段的影响,首次提出进入产甲烷阶段可按pH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了渗滤液回灌不产生酸积累的评价指标:填埋层内渗滤液①pH值大于6.0;②其中非离子化乙酸和丙酸浓度小于LC<,50>浓度.3.渗滤液回灌过程中起重要和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渗滤液的pH值和VFA浓度及生物接种种类.在国内首次提出如需新鲜垃圾层尽快进入产甲烷阶段,优先推荐在垃圾填埋时添加厌氧污泥,其次推荐回灌水质为pH值为6.0,TOC浓度为1000mg/L,或pH值为7.0,TOC浓度为2000mg/L的渗滤液.4.渗滤液碱度主要是VFA盐碱度和碳酸氢盐碱度.当回灌含有大量VFA的渗滤液时,传统意义上的碱度已不能作为填埋层中渗滤液对有机酸缓冲能力的判断依据.由此首次提出"对有机酸缓冲能力"概念,它比碱度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填埋层对增加的VFA量可以忍耐的限度.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采用分析纯化学试剂为原料,对C2.75B1.25A3-S单矿物的热稳定特性、水化特性和形成动力学机制,以及CaF2对C2.75B1.25A3-S矿物形成机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用XRD、DTA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北部湾近海海域的栉江珧贝壳(俗称带子螺)的珍珠层基本特征,特别是珍珠层的基本组成单元—文石板片的多样化形貌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栉江珧珍珠层文石进行详细的红外性能分析,其中包含:原样红外光谱分析,通过机械力研磨及加热处理后的样品红外光谱分析。在前人和本文的工作基础上,对栉江珧珍珠层多样化形貌成因及生物文石的红外
地下水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然而,由于工业的发展,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地下水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能够加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越来越少,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现如今,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越来越多的技术被提出并加以实施,以期能够使得地下水得以修复。现在最常用的地下水修复方法是生物修复方法和化学修复方法。虽
未来的5-10年,将是上海加快发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全面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性阶段.近期目标是力争在21世纪初将上海发展成为洲际性国际大都市,远期将朝全球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近几年来随着对建筑的质量与结构要求的提高,以及建筑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发展出了许多对于现有大宗建筑结构的加固技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其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生命,是工程建设的核心.一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而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土壤性质的改变、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等是其主要问题。农业面源
本文合成了手性、非手性偶氮苯液晶化合物(Azo-CC,Azo-ACC)并将其作为光响应剂掺杂至基体液晶5CB中制得复配体系,同时创新性地将树枝状大分子作为凝胶因子加入此复配体系制备得液晶物理凝胶。观察了偶氮苯液晶化合物及其复配体系的热性能与液晶性能,研究了偶氮苯光响应剂对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性能、光响应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其在光散射显示领域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