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鼓室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鼓室硬化(tympanosclerosis,TS)是急慢性中耳炎的常见后遗症,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中耳黏膜固有层发生的纤维化及钙化病变。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中耳炎与鼓室硬化中研究较多、较为关注的细胞因子之一,该因子在鼓室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是导致纤维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是促进炎症向纤维化进展的重要机制,TGF-β1是其关键的诱导因子。但TGF-β1是否介导EMT在鼓室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目前未有研究。本次研究通过建立大鼠鼓室硬化模型和中耳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探讨TGF-β1介导的EMT在鼓室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共选用4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其中30只大鼠用于建立鼓室硬化模型,具体方法为右耳单次注射浓度为1×108CFU/ml的灭活肺的炎链球菌悬液50μl。造模8周后处死大鼠并取出双耳听泡。取中耳黏膜制成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von Kossa染色,观察中耳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及钙沉积情况。收集中耳黏膜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确定TGF-β1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收集10只正常8周龄雄性SD大鼠中耳黏膜,进行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原代细胞培养48小时后分为TGF-β1激活组和TGF-β1抑制组,其中激活组细胞使用TGF-β1刺激48小时,抑制组首先采用TGF-β受体I/II型抑制剂处理细胞6小时,后用与刺激组相同浓度的TGF-β1刺激细胞48小时,分别收集激活组和抑制组细胞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两组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造模8周时通过耳显微镜观察发现,72.4%的用肺炎链球菌造模的SD大鼠右耳鼓膜的锤骨柄周围出现白色钙化病变;对侧未处理左耳均未出现钙化斑块,鼓膜结构清晰。2、H&E染色提示发生鼓室硬化的大鼠的中耳黏膜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对侧未处理左耳的中耳黏膜形态结构正常,未见炎症或纤维化改变。3、von Kossa染色提示鼓室硬化黏膜中存在钙质颗粒的沉积;对侧未处理左耳未见钙质颗粒的沉积。4、在大鼠中耳黏膜的Western blotting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鼓室硬化大鼠中耳黏膜中TGF-β1以及snail、N-钙粘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间充质细胞标志物表达增加,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5、在利用中耳上皮细胞进行的体外实验中,我们证实TGF-β1可以激活中耳黏膜上皮细胞中的EMT通路,导致snail、纤维连接蛋白和N-钙粘蛋白的表达量增加,同时使E-钙粘蛋白的表达降低。而当我们使用TGF-β1受体抑制剂抑制TGF-β1的传导时,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同时我们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使用TGF-β1刺激中耳上皮细胞时促进了EMT的关键标志物-波形蛋白的表达增高。研究结论:鼓室内注射灭活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建立鼓室硬化模型的安全、可靠的方法;TGF-β1可促进动物模型的中耳炎症向纤维化进展,是促进鼓室硬化形成的关键因子;TGF-β1介导的EMT在鼓室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有机功能分子TTF在HOPG表面自组装行为,从分子自组装的影响因素、客体分子对TTF分子的调控到官能团取代对光敏分子的光响应特性,再到卤素原子取代对TTF分子组装结构的调控,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有机功能分子的组装现象和分子相互作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STM技术和DFT理论计算,研究了具有不同烷基链长度及不同官能团的T
反应堆压力容器钢(RPV钢)力学性能的磁性无损检测对RPV钢中子辐照损伤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子辐照源难以获得,且辐照后的产物具有放射性,RPV钢中子辐照损伤的相关研究常通过模拟处理来进行。本文对RPV钢进行冷变形或700 ℃保温并快速冷却来产生基体缺陷,对富铜RPV钢进行热时效来产生富铜团簇,以模拟中子辐照下RPV钢中的基体缺陷与富铜团簇。研究了模拟处理后材料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变化情况,结合
随着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视化生物传感装置在家庭医疗、事故发生点和资源贫乏地区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在缺乏各种专业实验室设备的检测场所。基于距离的视觉定量检测方法是通过像温度计一样读取信号长度来获得相应的目标浓度。近年来,这种类似温度计距离读数的可视定量生物传感装置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基于距离信号的传感方式不依赖其他检测设备,成本低廉,操作过程不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
目的:通过探讨米诺环素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机制,促进米诺环素在结肠癌肿瘤治疗与应用。材料与方法:1.米诺环素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1)通过MTT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探讨米诺环素是否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2)细胞划痕实验, Transwell迁移和基质胶侵袭试验确定米诺环素是否影响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3)构建BALB/c小鼠鼠源性结直肠癌CT-26细胞肺转移模型,以在动物水平
目的探讨蜂毒肽对非小细胞肺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源性TGF-β1刺激构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EMT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1组(加入2μg/L TGF-β1)、蜂毒肽组(加入2.5 mg/L蜂毒肽)、蜂毒肽+TGF-β1组(加入2μg/L TGF-β1和2.5 mg/L蜂毒肽)。采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肌成束蛋白(FSCN1)与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两者调控关系及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FSCN1与Vimentin表达情况;检测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FSCN1与Vimentin的调控作用;Kmplot生存分析胃癌组织中FSCN1与Vimentin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细胞实验研究FSCN1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
近年来,微电子和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器件材料的散热要求越来越高。因具有热导率高等优异性能,AlN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三聚氰胺、甲醛、勃姆石溶胶为起始原料,利用同步的溶胶凝胶转换与高分子聚合过程,使有机高分子的交联网络与无机勃姆石的凝胶网络相互作用缠结,得到碳源(三聚氰胺和甲醛单体)和铝源(勃姆石溶胶粒子)均匀混合的前驱体。该复合体系不仅抑制了铝源的粒子长大,同时也阻碍了氧化铝的相转变,使得氮化反应
目的:结直肠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项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长期服用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肠癌的发生及疾病复发,但塞来昔布抑制大肠癌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microRNA200家族在多种肿瘤的整个过程都起调节作用,且通过检测miR-200s的表达能够帮助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临床实验结果表明miR-200s在大肠癌中下调,提示miR-200s可能参与调控大肠癌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塞来昔布
学位
目的:本研究调查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户籍老年人的能力情况、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以及护理需求等级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三者间的相关性,可为日后精准对接老年人护理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提供借鉴,为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采取相关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昌市西湖区辖区526名户籍老年人的一般资料、能力情况、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及护理需求等级状况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工具包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