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udier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苏北盆地走滑构造为研究重点,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学等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应用苏北盆地的区域地质资料、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较为典型的走滑构造进行剖析,明确了苏北盆地内走滑构造的平面和剖面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明确了苏北盆地内走滑构造成因,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分布的影响。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对苏北盆地主要断层进行解释,研究认为,苏北盆地内的杨村、真武、吴堡、石港、汉留、铜城等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走滑构造特征。苏北盆地内平面上发育斜交式、雁列状、羽状、“入字型”和帚状等组合样式,剖面上包括花状、似花状、帚状等构造组合样式。晚始新世以来,在近NS向的伸展作用以及郯庐断裂带的右行走滑作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叠加之下,为研究区内走滑构造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通过对石港、吴堡断裂带构造演化剖面以及活动性的分析,认为三垛期为断裂带走滑活动期。利用ANSYS软件对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和高邮凹陷进行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差应力高值区是苏北盆地主要断层发育区,右行剪切性质是苏北盆地走滑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剪应力高值区易形成NE、NW向断层,相对低值区更易形成近EW向断层。对金湖凹陷的石港断裂带,高邮凹陷的吴堡断裂带的应力场进一步分析,认为剪应力高值具有沿断裂带走向呈条带状分布的特征,高值区发育NE向断层,为主干断层右旋扭动过程中派生的“R”破裂,相对低值区发育近EW向的断层,为主干断层活动伴生的“T”破裂。苏北盆地内走滑构造对油气圈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根据不同的成因共划分为4种类型:雁列状排列的断鼻断块圈闭、羽状排列的断块圈闭、帚状断裂处的断鼻断块圈闭,分别控制形成羽状排列的断块油气藏、雁列状排列的断鼻断块油气藏、帚状断裂处的断鼻断块油气藏。
其他文献
本文以胜利滩海地区新近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了滩海地区垦东12块、孤东七区西、埕北22块三个典型区块,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对关键井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资料、测井资料厘清各典型区块沉积相类型,建立相应的沉积相模式,最终明确河流砂体叠置模式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分汊河、曲流河三种河流类型。其中垦东12块、孤东七区西以及埕北22块馆上段沉积早期以及垦东12块馆
临北地区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邑大断层东部撒开端,分割滋镇洼陷和临南洼陷。临北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层极其发育,形成一系列复杂小断块,使研究区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为进一步勘探带来了困难。本文旨在分析临北地区的断裂分布特征及形成演化规律,对小微断层识别标志进行总结,并对不同规模、性质的断层进行封闭性评价,以此分析该区的油气成藏规律。本篇论文主要借助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结合井资料,对地震剖面进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阵地,其上古生界地层发育大规模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但杭锦旗地区储层发育规律不明,改造过程复杂,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和平面分布特征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包括实测物性数据在内的分析化验资料、以及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合碳氧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重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结合前人已总结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鲁西地块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采用相似性理论,分析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拆离断层深部发育模式和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区拆离断层走向为NW向和近EW向,由南到北近平行排列,浅部倾角较大,在深部倾角逐渐变缓并拆离滑脱,控制了凹陷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断层中常见断层角砾岩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尚未发现工业油气流。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重点。但是,由于缺乏钻井,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地层发育情况、沉积相类型及演化一直处于推测阶段,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本论文以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区首钻-CSDP-2全取心井(全球海洋科钻全取心最深井)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古生物鉴定、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下扬子板块苏北-南
为了能够更好地预测低勘探区砂砾岩的展布,利用三维地震、钻/录井、岩心等资料,系统分析渤中凹陷沙东南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在利用地震反射特征、测井、岩心识别层序界面的基础上,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T8,T5,T2),3个三级层序界面(T3,T3M,T3U)。通过单井层序地层分析、连井层序地层分析、井-震结合分析,建立渤中凹陷沙东南地区古近系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综合运用常规地质手段(岩心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南部缓坡带沙四上亚段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之一,其中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及膏盐岩等多种沉积体系交互发育,成岩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对于这种复杂沉积体系的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发育12种岩相类型:灰色块状杂基支撑砾岩相、灰色块状含砾砂岩相、灰色交错层理中-粗砂岩相、灰色平行层理粉-细砂岩相、灰色块状灰质砂岩相、灰色块状砂质灰岩相、深灰色块状颗粒灰岩相、灰色块状生物格架
混源油比例定量分析对于判识不同成藏期的油源贡献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一种快捷确定混源油贡献度的方法,本文采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和碳同位素对混合原油贡献度进行了定量表征。以东营、渤南地区为例,通过γ蜡烷/C30霍烷、Ts/(Tm+Ts)、Ts/Tm及C2920S/(20S+20R)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沙三、沙四段原油进行了的原油组群划分与油源对比,并对原油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限定。
本文以黄骅坳陷中生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孢粉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黄骅坳陷中生界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沉积相展布以及有利砂体展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黄骅坳陷中生界测井响应、录井数据以及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岩心观察与分析、结合孢粉数据,将黄骅坳陷中生界划分为4个层位,分别为中下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其中中下三叠统主要发育粒度偏细的紫红色砂
石油充注对胶结作用的影响是石油地质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次研究以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上亚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铸体/荧光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包裹体分析、背散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原位微量元素及Sr同位素分析、微钻取样C,O同位素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的来源及成因和碳酸盐胶结-石油充注序列。运用实例分析及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多期石油充注对碳酸盐胶结作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