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篇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威尔斯指出,翻译并不是翻译单词孤句(除非一个单句具有篇章地位),而是翻译篇章;翻译因而是一个以篇章为导向的事件。所以,翻译不应该局限于词汇和句法层面的直译,而应该扩展到语篇层面。语篇要具有篇章性,应该达到以下七大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其中,衔接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标准。韩礼德与哈桑认为,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衔接是衡量语篇的语言特征之一,也是决定语篇是否为读者所接受的关键标准。衔接所提供的连续性使得读者或听话者能够正确并充分地理解语篇意义,这是翻译过程的基础。当然,译文也必须具有篇章性,这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原文的衔接,并考虑其跟目标语的异同,然后采用恰当的衔接手法获得衔接连贯的译文。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衔接要求,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法,分别比较和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Halliday&Hasan把衔接手段归纳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reference),代替(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后者包括重复与搭配。本文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衔接手段差异与转换,并用实例佐证,从而得出英汉衔接手段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英汉翻译的作用。本论文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选用大量的范例,探讨和总结了衔接手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为大学翻译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案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