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青藏高原处于加速变暖状态,其高海拔进一步放大高原变暖程度。因而量化高原变暖时空特征以及与海拔的关系,并认识引起高原变暖的可能原因,对应对高原变暖引起的一系列生态威胁和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观测气温数据和JRA-55、ERA-Interim、MERRA三种再分析资料以及16个CMIP6模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泰勒图、M-K突变检验、双线性插值、空间插值等方法,首先评估了三种再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青藏高原处于加速变暖状态,其高海拔进一步放大高原变暖程度。因而量化高原变暖时空特征以及与海拔的关系,并认识引起高原变暖的可能原因,对应对高原变暖引起的一系列生态威胁和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观测气温数据和JRA-55、ERA-Interim、MERRA三种再分析资料以及16个CMIP6模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泰勒图、M-K突变检验、双线性插值、空间插值等方法,首先评估了三种再分析资料在高原的适用性,选择最优数据集JRA-55分析了1980-2018年青藏高原年、夏冬季气温变暖时空特征;探讨了高原变暖的升温机制;最后利用CMIP6模式数据分析了至2100年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影响原因。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1980-2018 近 40 年来,站点数据和 JRA-55、ERA-Interim、MERRA 三种再分析资料均显示高原呈现显著增温趋势,冬季变暖显著大于全年和夏季,但存在低估现象。综合评估三套再分析数据认为,JRA-55数据在青藏高原表现最优,能弥补高原西部无观测数据的不足。其中JRA-55数据显示高原年、夏季和冬季升温速率分别为0.36、0.35和0.41℃/10a.(2)JRA-55数据显示高原年、夏季和冬季均温分别在1998、1997和2000年发生均值突变。后文选取1998年作为年、季统一突变年份。1980-2018年,高原空间上存在“双中心”变暖区,冬季变暖显著大于全年和夏季。1998前后,冬季与全年变暖的空间分布一致,在藏北高原中部存在显著的“降温-升温”变化,且气温最大变暖地区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区域过渡。然而仅1980-2018年这一阶段,在3000m以上区域气温变暖趋势存在海拔依赖性现象,其中冬季最大变暖率出现在海拔4800-5000 m处,5000 m以上地区变暖减缓。(3)以1980-1997年和1998-2018年冬季两个阶段为例,综合分析包含地表辐射、云、潜热和感热等18个与变暖相关的物理参数发现:冬季高原中西部变暖主要与积雪-反照率引起的向上短波辐射减少有关。积雪消融,地表反照率减小,所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留存在地表附近的太阳辐射增加,加热地表的同时释放出更多的向上长波辐射。反之,则高原降温。(4)CMIP6中16个模式及模式平均结果显示:高原年均气温整体呈现显著升温趋势,特别是SSP5-8.5情景下增温幅度几乎是SSP1-2.6情景下的2倍。经评估,CESM2模式模拟能力最优。对CESM2模式在4种情景下的气温结果分析发现相较于历史时期,2015-2100年高原气温在高原中部-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脉一带增温幅度显著。高原东部腹地变暖趋势显著大于周边区域,且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加,在西部逐渐形成了第二个变暖中心。整体而言,随着未来高原整体温度的上升,海拔依赖性现象日益显著,尤其是高海拔地区。这意味着在全球变暖加剧的情况下,最大变暖率将会出现在更高的海拔,这一结果将加速高海拔地区冰川积雪融化,严重威胁高原周围地区的生存环境。此外,CESM2表现出同JRA-55数据较为一致的规律,即积雪-反照率引起的向上短波变化是加速高原变暖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作为全球最具研究价值的地理区域之一,黄土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典型的气候环境、得天独厚的成土条件,历经二百多万年来的黄土沉积与持久强烈的现代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形成了现今复杂多样且有序分异的黄土地貌格局。科学量化黄土地貌形态的典型特征,系统表达其空间分异格局,成为黄土形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深化黄土地貌的认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往地貌形态发育研究中,比较关注以特定角度通过单一形态指标反映地貌形
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向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气候干燥,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部),气候过渡特性明显。谷内广泛分布红层(偏红色砂岩),被流水切割形成水平或倾斜波纹状丹霞,观赏价值极高。然而,对此地貌的砂岩波纹是水成还是风成,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如何,形成后的环境演变等问题虽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研究成果甚少,亟待解决。为此开展靖边波浪地貌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野外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不停发生着变化,作为衡量植被碳水耦合关系的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反映了植被的光合固碳过程与蒸散耗水特性间关系,对提升区域植被水碳利用情况的认知及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与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被WUE的提升既对地区生态环境起到调节作用,还对水分亏缺造成的农业产量变化影响重大。在包含山地-绿洲-荒漠这一系列地带性景观的河西地区
随着半导体技术和ARM架构的发展,ARM架构微控制器的性能日益增强,以其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得以被广泛应用在物联网、工业控制等领域。具体应用场景下,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通常由软硬件两大部分组成,传统的调试方法使用多种强针对性工具进行联合调试。此类调试方法较为成熟,但存在便携性差、成本高、软硬件调试信息不同步等缺点。此外,国内外市场上主流的ARM调试器仅用作程序的下载和调试,缺少对硬件电路调试的功能,
当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化为常态化。为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总结在应急阶段积累的成功经验,继续完善联防联控专班,做好人员培训;发挥全科医生的职业优势,做好社区宣教,压实院感责任,保护易感人群;夯实医护团队分片包干基础,做实、做细疫情监测,精准管控、快速处置;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紧密签约服务关系,创新疫情常态下的服务内涵
新冠肺炎疫情的群防群控实践折射出复杂的行政法治新课题。作为以社会为重心的新合作规制模式,社会合作规制经受了本土突发事件防控的检验,并形成了自身运行特色。社会合作规制具有促进传统规制模式的升级、实现风险社会的合作治理以及推动法治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等诸多功能优势。社会合作规制的兴起,对于传统公私对抗的法理念以及基于此理念而构建的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救济等知识体系构成结构性的挑战,亟待建构一种新行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表景观格局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中区域热环境恶化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城市新区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也是城市空间增长和地表景观变化的主要区域,深入研究城市新区地表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探究二者间的定量关系,发现城市新区地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可为城市新区及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并为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间的关系提
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季风区的交汇地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域。目前,对于这一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环境变化的研究十分薄弱。已有研究认为,若尔盖盆地古湖泊消亡、黄河的贯通,使得盆地上下游水系得以沟通,地表环境也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程度较低,许多细节尚不清楚。本文对黄河河岸沉积物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的研究,试图探讨若尔盖古湖消亡的时间、黄河贯通的时间及湖泊消失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