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及“消费主义”的大众化使得消费的影响力突破日常生活世界的范畴,向社会和经济层面蔓延。就社会分层状况而言,由消费而产生的社会差异既培育了新的共同体,同时又派生出新的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就家庭消费而言,家庭之间的消费差异不断扩大,以致形成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本文在消费分层理论的指导下,将问卷的调查方法和统计的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的十年调查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多方位的展示当代中国城市家庭消费的基本情况,以及消费分层视角下城市家庭消费的十年变迁。按照耐用品所反映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程度给耐用品进行划分并分别赋分,计算每个家庭的耐用品消费指数,从而划分出当前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分层。我们把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为0-2分的人归类为消费分层的底层,3-10分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中层,11以上为消费分层的高层。进一步,把处在分层底层家庭的消费特征概括为“节俭主义”,中层称之为“准消费主义”,上层是“典型消费主义”的特征。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介绍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三章重点介绍了当代中国城市家庭消费的基本情况,并且在消费分层的视角下划分城市家庭,并研究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态度。第四章介绍城市家庭消费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变迁情况,以及不同类型的城市家庭在消费分层体系中位置的变迁规律,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发现、创新点和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发现:一是,就整体而言城市家庭的大部分消费仍然集中在食品、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除在食品支出上的差异比较小,但其他的涉及生活成本的消费上差异相对较大。耐用品、服装、文化休闲、交通、人情往来等更广阔的消费空间的则被限制住了。二是,消费分层视角下,处于底层的家庭占到总数的15%左右,他们的消费体现了“节俭主义”的特点,这些家庭只有一两件耐用消费品,他们经常在小商店购物,并且几乎将全部的收入都用于支付日常生活开销。他们大多在“社会团体”或者其他非正式地方工作或者没有固定的工作,他们对自身“边缘”、“底层”的社会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处在消费分层上层的家庭大概占37%,他们享受“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拥有各种各样的耐用品,且大都拥有汽车,并且在大型超市消费,有最为广泛的消费空间。他们在党政机关或者大型企业工作,但这些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却没有明确的分布性。他们通过急速增长的财富和“炫耀性”的消费来实现在消费分层中向上流动,但没有改变他们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形象。处在中间层次的家庭占48%,由于收入与生活成本的限制,他们具备一部分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跟“上流阶层”一样他们也在大型超市购物,跟下层阶层一样他们也在小超市购买日用品。他们的职业来源更加广泛。三是,就耐用消费品的变迁而言,大都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普及历程。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在城市家庭的拥有率已经基本达到饱和。家用汽车和住房则是典型的仍然处于普及过程中的“奢侈”耐用品。其中,住房经历了从“必需品”到“奢侈品”的逆转,人们对住房这种最新一代的耐用品拥有率的缓慢上升并非归因于购买,而更多的是来源于继承。四是,就消费分层结构的变迁而言,2003年到2005年,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城市家庭消费分层已经基本完成了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转化,到了2010年消费分层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可以说,消费分层的阶层固化的趋势已经展露,在可以预见的日子里,城市家庭想要实现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体制内外巨大的福利差异依然存在且没有减弱的趋势。总之,本论文尝试性地将消费分层理论与中国城市家庭十年的消费变迁联系起来,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塑造了新的消费分层,同时社会的分化和断裂的问题也一定会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中得以解决。论文涉及的时间长、数据庞大,把握起来不免有些吃力,不足之处就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