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化已经显著提高,银行也因此成为我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总量的重要杠杆和调节微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枢纽。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我国银行业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贷款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不良贷款余额较大。有鉴于此,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成因。主要观点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居高不下,表面上看,是因为贷款企业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造成的,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社会信用机制缺失、政府不适当的干预、法律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完善、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 第二部分是信用风险的分析评估。主要观点是国内商业银行传统上将信用分析的重点集中在“5C”上,即品德与声望(Character)、资格与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经营条件(Condition)。西方商业银行放款的信用风险分析普遍采用5W原则,即Who、Why、What、When、How。 综观国际,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经历了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指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动态计量分析法为主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在传统的财务比率指标分析阶段,现行的信用评估体制与方法赶不上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部分是贷款的授信管理。主要观点是建立统一授信制度是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所谓统一授信制度主要体现在授信主体的统一、授信形式的统一、不同币种授信的统一和授信对象的统一四个方面。统一授信制度的理论依据在于风险分散理论。 第四部分是贷款的审批决策。主要观点是根据系统性原则、权责一致原则和效率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组织结构包括高级信贷执行官、贷款审查委员会、风险资产审查委员会、授信管理部门、市场营销部门、风险资产管理部门、放款中心和内控委员会八个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了逐级授权的内部信用授权制度。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应从授信审批程序和权限和授信与授权相结合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五部分是贷款的授后监控。主要观点是关注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是贷款授后监控的有效举措。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降低信用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让银行部分地分享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在国际上,公司与债权人利益协调的两个值得注意和总结的经验是:互派董事相互沟通与监控;银行对财务危机企业的直接干预。 第六部分是不良贷款的处理。主要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呈现了逐步上升的势头。不良资产的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政府不适当干预、借款人信用观念缺乏、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经营管理机制与内控制度尚未形成。不良资产的处置途径主要有出售债权和股权、债转股、破产清算三种。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迫切要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可从国家立法、政府管理、发展信用行业三个层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