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三十年中建立的工业基础上的,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时往往忽略计划经济的三十年,甚至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失败。但是,考虑到中国当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迅速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基础以及迅速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我们希望重新审视重工业优先发展是否具有理论依据并且反思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道路。
论文第一部分在Matsuyama(1996)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消费品由一种变为很多种从而可以纳入工业化进程,生产要素加入资本,建立包括农业部门(传统部门)、轻工业部门(现代部门)和重工业部门(中间品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存在多重均衡,如果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可能会陷入贫困陷阱;如果工业基础比较完备,经济会迈向高水平均衡。研究表明,对重工业进行补贴有利于加快工业结构的演变、逃离贫困陷阱。没有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工业基础,我们难以想象中国的经济会是怎么样的。
论文第二部分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发展战略进行反思。首先,由于多重均衡很难处理,我们在谢丹阳(1998)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包括轻工业部门(最终品部门)和重工业部门(中间品部门)而每个部门又都包含多种产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探讨由于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来说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以需要对重工业进行补贴,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轻工业的外部性在增强。其次,假设第一阶段对重工业进行补贴,第二阶段取消对重工业进行补贴,通过两阶段最优控制法我们讨论是否需要进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转型。然后,根据中国的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根据校准得到参数计算中国合适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重工业的最优补贴率为31%,11.62年后(大约在1966)及时进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转型。而现实中,我们对重工业的补贴率高达37.57%,并且持续的时间长达25年。最后,通过两个政策试验来反思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一个是中国没有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一个是中国实行合适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们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了资本存量的积累,但是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实行的是合适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那么这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只能批评在“以产为纲”、“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指导下,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过头了,并不能就此否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