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图形码容错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lip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众多自动识别技术中,图形码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主要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之一。要实现高维图形码(本文将二维图形码和三维图形码统称为高维图形码)的实用化,关键要解决CCD等光读设备分辨能力问题和抗污损识读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高维图形码的关键核心技术——纠错编码技术。不过,迄今只有美国和日本对图形码产品的纠错编码技术有话语权。另一方面,随着高维图形码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大容量、高精度、微型化的高维图形码又向现有的纠错编码技术提出了一些新的难题:如何在宏观和微观上同时实现具有强纠错能力的超长好码,并且编译码速度足够快。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大大制约图形码向高端水平发展。然而,目前高维图形码的编码及纠错技术仍然受制于Reed-Solomon码及其IC设备的性能局限。因此,高维图形码的编码理论和纠错技术一直是图形码技术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详细介绍了各类图形码(包括一维图形码、二维图形码、三维图形码)及其各自的性能和特点,并对相关的图形码检测、识别、编码、纠错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2.对二维图形码进一步扩展,结合图形码字符几何结构和颜色构成,提出了一种三维图形码。系统研究了三维图形码的编码理论、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探讨了三维图形码因信息容量剧增而在编码和纠错技术上遭遇的“瓶颈”问题。 3.系统地研究了LDPC的主要特性及其编译码原理和实现方法,探讨了将LDPC码用于高维图形码容错机制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结合一种具体的三维图形码标准给出了基于LDPC码的三维图形码容错构码的可行方案。 4.提出了一类基于q元阵列环R(q>)一子模构造的高容错图形码编码技术——宏码,并给出了宏码的编译码算法和具体实例。该码的运算基域为GF(q),但其码长却远远大于q,突破了GF(q)的局限。 5.以两种最有代表性的主流二维图形码——PDF417码和QR Code为例,深入研究了图形码的纠错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并讨论了将R2>)一子模上的宏码作为这两种二维图形码的差错控制码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分析了基于R(2>)一子模上宏码的高维图形码容错码制与目前二维图形码普遍采用的基于Reed-Solomon码的差错控制码制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以及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6.结合具体的三维图形码标准,将q元阵列环R(q<2>)一子模上的宏码应用于三维图形码的容错构码技术中,为三维图形码的实现和应用提出了一种可行方案。
其他文献
该文在深入研究软件自动化理论的基础上,以大气质量监测网络为背景,对监测网络 这一特定应用领域的软件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监测网络抽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客户/服
该文在国家八六三项目"基于气象分析的农作物种植管理软构件"以及省九·五攻关项目"基于GIS的安徽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系统"研究开发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前人工作的总结,
全文共分七章,前言部分论述了论文进行的技术背景,简要介绍了网络对地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深刻影响;文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Web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非常重要的方向;第二章在介绍了
近年来,P2P技术在网络通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传统C/S通讯模式,P2P模式弱化了中央服务器的作用,各个节点之间直接连接通讯。但是P2P应用去中心化的特点也给其带来很多安全问
该文从管理学原理出发分析了计算机系统实现管理活动面临的普遍问题,通过系统和全面地研究智能软件Agent与多Agent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分行性地将Agent技术应用于管 理系统,
该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网上信息发现的特点和要求,对现有信息发现工具和系统进行了比较和评价,阐述了从个人用户角度考察Internet信息空间并进行信息发现的可行性和
该论文主要论述了Internet-ISDN网际互连设备的实现机制.在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开放式通用网络互联平台的设计思路:以高性能PC机或嵌入式系统、标准PCI总线为硬件平台和以Linux
本文作者从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入手,主要就功率因数产生的原因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阐述了提高功率因数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该文主要讨论了以RADIUS(Remote Access Dial-In User Service)安全协议实现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的远程用户认证系统的模型和实现.并按照实际需求,实现了RADIUS服务器软件的设
该文针对90年代以来全球互联网(World Wide Web-WWW)的迅猛发展及其对未来信息综合交流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对中国传统出版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