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关系权力对承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关系权力的平衡有利于关系的维持,提高关系满意度,加强承诺。探索关系权力与承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关系权力被定义为在一段关系中,改变伴侣的想法、感受或行为的能力,使其与自己想要的期望偏好保持一致并抵抗伴侣施加影响的能力。有研究者研究发现关系权力会加强承诺,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关系权力会减少承诺。关系权力在亲密关系中起何种作用?对承诺产生何种影响?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约翰·格雷曾在“男子来源于火星,女子来源于金星”中指出,男女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男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情感思维。与此同时,权力的感受表达都存在着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和意志上都存在不同。那么,性别是否在关系权力对承诺和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关系权力对男性和女性的承诺以及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究竟有何不同?这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从一个新颖的视角提出了关系权力对承诺影响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即研究假设,在亲密关系中,关系权力与承诺成正相关,关系满意度在关系权力对承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女性的关系权力与承诺及满意度成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高于男性。研究一初步分析探讨了关系权力、承诺、关系满意度以及性别之间的关系,选择具有三个月以上亲密关系的成年人为被试(N=530)。结果发现关系权力能够负向预测承诺,满意度在关系权力和承诺间起中介作用,性别在关系权力和承诺间起调节作用。男性的承诺比女性的承诺更容易受到关系权力的影响。研究二通过实验操纵启动被试的关系权力(N=360),以更具有生态学效度的研究探讨了关系权力和承诺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性别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结果显示关系权力与承诺呈显著的负相关,满意度在关系权力对承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性别在关系权力对承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关系权力能够负向预测男性的承诺,而女性的关系权力和承诺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三选择141对情侣或夫妻为被试,采用实验操纵启动被试的关系权力,进一步检验关系权力、承诺、满意度和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关系权力正向预测承诺,满意度在关系权力和承诺间起中介作用,性别在关系权力和承诺间起调节作用。关系权力对女性的承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男性的承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研究四采用了因果链设计法来减小对中介变量测量的误差以完善模型。研究四分为两个连续的小研究,研究4a通过实验启动166对情侣或夫妻的关系权力,探讨关系权力与承诺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4b通过实验操纵中介变量即关系满意度(N=298),再次检验关系权力与承诺间的关系,并分析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关系权力与承诺呈负相关,满意度在关系权力对承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性别在关系权力对承诺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关系权力能够负向预测男性的承诺,但女性的关系权力与承诺没有相关关系。结论:(1)关系权力对承诺存在负向预测作用。(2)关系满意度在关系权力和承诺间起中介作用,关系权力会促进满意度的提升,满意度会进一步促进承诺的提升。(3)性别在关系权力和承诺间起调节作用,与女性相比,男性的承诺更容易受到关系权力的影响,男性的关系权力能够负向预测男性的承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在内容上首次提出性别在关系权力和承诺之间起调节作用,不同性别在关系权力对承诺产生的影响中存在差异,即男性的关系权力对承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男性的承诺高低更容易受关系权力高低的影响,而女性的承诺不容易受关系权力的影响,即相较于男性来说女性的承诺更稳定。在方法上,本研究突破以往研究中非配对样本的个人视角,从配对样本的男女性别角度为关系权力影响承诺提供崭新的视角。本研究首次在亲密关系领域使用因果链设计对中介模型进行验证。采用了同时考虑到亲密关系双方不同领域的权力差异的关系权力量表(RPI)。为亲密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研究能够帮助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明确自身关系权力的高低,正确看待关系权力高低和承诺之间关系,指导个体积极解决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亲密关系质量的提升。
其他文献
亲密关系一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但是伴侣相处间难免出现摩擦和冲突,从而滋生对伴侣的暴力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给当代成年人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一种不依赖于现实接触的、可以随时发生的亲密关系暴力也日渐严重,即亲密关系网络暴力。国外研究发现,成人依恋是诱发此类危害性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但目前国内对亲密关系网络暴力的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并存在以
学位
孤独的人格理论(characterological theories of loneliness)认为,某些人格特质会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交意愿与社交行为而导致孤独感。该理论指出了可能引发孤独感的内在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程度高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容易产生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者通常兼具低社交意愿与社交回避行为,因此推断神经质可能通过社交焦虑而导致孤独感。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横断与纵向双重视角来构建
学位
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研究所关注的是人们在面临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冲突时如何判断和决策,现实和实验的证据表明人们并非以完全理性原则进行决策。由此产生的行为经济学认为是各种认知偏差阻碍了人们的完全理性行为,与此同时,进化博弈论从适应性的角度赋予了认知偏差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焦点放在诱饵效应引发的认知偏差对社会困境实验中合作行为的积极影响上,发现可以利用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但也让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以往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更高的抑郁风险和更严重的抑郁症状。留守儿童抑郁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与父母长时间分离造成家庭系统的不完整,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了影响。长期的亲子分离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相当大的情感成本,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
学位
学位
学位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 M)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理解和归因,并据此进行行为预测的能力,通常包括愿望、信念、意图、情绪等多重成分(W ellman&Liu,2004)。3-6岁是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关键期,在幼儿社会交往中起到帮助个体知晓他人目的及行为意图,理解他人情感等过程的作用,其发展水平会对其成年后的社会交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3-6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
学位
身体意象(body image)是一个多维概念,反映了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包含四个维度:情感、认知、行为和态度维度。青春期和青年期是心理发展、身份形成和身体意象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又称社交网站,是指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绿洲、知乎、sou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在线平台,除了与他人建立虚拟或是真实的社会关系以外,还允许个人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