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hh13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育人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古今中外关于文化育人教育思想的绵延传承,针对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从未断续。文化育人是育人活动文化品性的实践路径和现实呈现。而育人文化必须保持相应的品质与性格,才能实现育人的应然目标。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厚的物质享受,冲破了“神”对人的束缚和禁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由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学技术没有人文精神驾驭,将走上科学主义道路,进而导致人的主体性和灵性失落,以及道德、文化个性和价值取向性迷失。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科学主义观念盛行,并渗透于各行各业之中,左右着各行各业的行动与实践,直至今日,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从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来看,在科学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逐步走上科学化的道路,疏离了文化品性,强调课堂育人活动的客观性与价值无涉、惟科学技术育人和惟学科专业育人等,注重传递性、接受性等方式,追求高速度和高效率,将课堂育人视为一种科学的物化活动,进行模式化、简约化、平面化和精致化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课堂育人活动科学化进程,为课堂育人披上科学化的合法外衣,这在工业化时代,是顺应当时时代精神召唤而做出的积极应对。课堂育人活动在科学化的进程中,摆脱了因循守旧、刻板僵化的教育方式与思维方法,促进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课堂育人以追求科学与理性为基础,但是,不能走上惟科学、惟理性和惟技术的道路,因为,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其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课堂育人在科学化进程中,遮蔽了实际在场的各种非线性因素,以及过早与过细进行学科专业化教育,无法实现“完整人”的教育目标。人是符号的动物,即人是文化人。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文化是人的外化、对象化,是人的“第二自然”,在文化世界中,人类才能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时,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未完成性”的,只有通过文化有机整体的陶冶才能“完成人”,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实现“完整人”的教育目标。然而,课堂育人在科学化进程中,异化为物性的活动,过早过细的进行学科专业化培养,遗忘了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遮蔽了课堂育人的本性,逐步落入“科学化”“碎片化”藩篱之中,沦落为某些具体利益的工具,课堂育人活动的教育魅力逐步被消解,渐进失去“完整人”的教育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课堂育人活动的改革与探索从未间断,然而,课堂育人活动中被消解、丢失与遗忘的文化品性,并未及时得到修复或重建,科学化的课堂育人活动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变得苍白无力。人们在不断反思与改革,呼唤课堂回归生活,回归文化有机整体育人,张扬个性和健全人格。为此,提出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课题研究。通过检视课堂育人文化品性之疏离现象,揭示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意蕴,重塑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基础,解析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价值追求,提出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重塑策略,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完整人”的教育目标。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通过文献研究,联系课堂育人活动中文化品性疏离的现象进行分析,探寻课堂育人活动文化品性迷失的深层根源,以唤醒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自觉,提出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课题研究,并对该选题价值和意义、研究内容与结构、研究思路与范式等方面进行简要陈述。第二部分,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意蕴。通过文献梳理与研究发现,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历史嬗变,有一条或隐或现的印迹:从朴素文化品性时期、人文精神品性时段、自然科学品性时段,到迈向文化品性时代。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是指在长期的课堂育人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独特品质和特性。课堂育人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一种文化活动;专业知识为人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使人健全与“完整”,文化性是课堂育人本质属性;课堂育人文化必须以人的自由、选择和价值为核心,保持其价值性与教育性、整体性与非线性、科学性与理智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等,同时,运用文化的体验、陶冶等方式营造文化育人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在场体验,具身认知,陶冶情操,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完整人”的教育目标。第三部分,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疏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育人活动走上了科学化道路,追逐课堂育人活动的自然科学品性,在短期内推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人为过滤掉课堂育人活动中的文化元素,强调科学无所不能、理性至高无上、逻辑毋庸置疑,注重课堂育人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学科化等,忽视其人文精神,在一定层面上,弥散着技术理性、科学主义观念,课堂中的“知识”失去了文化性;同时,按照科学和学科的逻辑对课堂育人活动进行程序化、技术化设计,课堂变成了一种知识控制、技术控制;课堂育人活动中出现主体间分离、局外人传递、不在场接受和碎片化教育等现象,造成课堂育人的文化本性被遗忘、课堂育人内容的文化性格偏失、课堂育人的文化方式缺位,课堂育人活动失去灵性与活力,导致学习者缺失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单向度发展”的人。第四部分,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价值诉求。一是致力于“完成人”,二是达成“完整人”。一方面课堂育人通过文化“完成人”,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即自然人以文化人成社会人,社会人以文化确证区分人,符号人以文化彰显人性。另一方面课堂育人通过文化“完整人”。即课堂以文化人,习得健康的生存方式、塑造理想的健全人格、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培育追求真善美品质等,促进学习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完整人”的教育功能。第五部分,重构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基础。课堂育人活动是一种文化存在,从文化视角探寻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基础,以新的视角解析课堂育人活动,改变停留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上,给课堂育人活动以整体描绘,从而获得一个完整、全面的课堂育人活动认识,还原出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本真全貌。卡西尔的符号理论、斯普朗格的陶冶理论与庞蒂的具身认知理论,为课堂育人的整体性、陶冶性、体验性等文化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诗意)的逻辑特性与课堂文化品性的旨趣不谋而合,成为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的逻辑论据。第六部分,重塑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之策略。在课堂育人活动中,为了实现课堂育人的应然目标,课堂育人必须从惟科学育人、惟学科专业知识育人等回归到课堂文化育人,重塑课堂育人的文化时代品性。通过营造课堂高峰体验,创造智慧课堂,构筑课堂文化情境,回归文化生活;彰显课堂人文精神,营造精神家园,创造生命课堂;让学习者在场体验,陶冶情操,张扬个性,重返心灵间性,融通课堂科学与人文,运用文化有机整体,开展综合育人,促进学习者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完整人”教育目标。第七部分,结束语。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化时代,课堂在追求科学化的过程中,必须高扬人性和理性,保持育人活动的文化“自然”特质,遵循文化(诗意)的逻辑,营造具有安全感、自由感和关系和谐的课堂场所。课堂是学习者在学校中主要的居所,理应借助文化,营造自由自觉的文化育人之生态,让课堂成为自由之境、幸福之境、和谐之境和诗意之境,成为诗意栖居地。学习者才能在真实体验中,在自由自觉之中,享受课堂快乐与幸福,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实现课堂育人的应然之目标。
其他文献
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草业学会、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秘书处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暨纪念王栋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于10
2012年.财政部核定甘肃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70亿元,全部纳入预算管理5月29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上,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常委会议报告了
目的:总结探讨CT在术前结肠癌及术后结肠癌复发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或取得病理标本的35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其术前CT
近年来草食家畜禽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养鹅业更是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为养殖农户提供鹅苗的种鹅场应运而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种鹅场经济效益并不十分理
为探讨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子实体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提取子实体得到3种提取物;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
目的:观察CT、MRI联合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选取我院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40例,脊柱结核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CT
采用人工催肥乳鸽,能迅速增加体重,缩短繁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可采取加以疏导、施以关爱、紧扣教材、改进教法、创设情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习惯等方式。 In language teaching, psychologi
我国南方奶业,每年都因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评定奶牛耐热性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提出了利用这些生理生化指标建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表示: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关进去很难。我们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其实是国际性的.如果你看看整个国际形势,由于某些国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