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脂氧合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es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胃癌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全世界有近一半的胃癌患者生活在中国,胃癌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取得极大进展,但是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胃癌晚期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发生远处转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向间质表型细胞转化的动态过程,随着EMT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肿瘤干性和耐药性等多种肿瘤功能密切相关。在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中,恶性进展取决于肿瘤细胞中EMT的激活。因此深入探索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应机制,寻找胃癌早期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2-脂氧合酶(Arachidonate 12-Lipoxygenase,ALOX12)是脂氧合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能代谢花生四烯酸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类花酸产物,在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生理病理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ALOX12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表达上调,且与恶性肿瘤的EMT存在一定联系,但ALOX12在胃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鉴于此,本课题将首先研究ALOX12在胃癌临床标本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预后的关系;其次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ALOX12调控胃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其相关的功能作用;第三在细胞和动物水平研究ALOX12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最后深入探讨ALOX12影响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具体分子机制。本研究旨在研究ALOX12在胃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临床意义,明确ALOX12对胃癌细胞生物学作用和调控机制,以期为胃癌的早期监测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方法:(1)利用GEO数据库分析胃癌患者ALOX12基因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LOX12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胃上皮和胃癌细胞株中ALOX12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LOX12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LOX12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与预后的关系;(2)通过慢病毒构建ALOX12的过表达稳转株,并用RT-PCR、Western blot进行验证。对过表达ALOX12和阴性对照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构建PPI网络;(3)在细胞体外实验,通过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小室检测ALOX12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尾静脉转移建模检测ALOX12对裸鼠体内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4)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等方式从m RNA和蛋白水平检测过表达ALOX12后EMT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ALOX12后对Wnt-β-catenin通路和EMT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GEO数据库分析发现两套胃癌组织数据集中,ALOX12在胃癌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中明显升高,且与胃癌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RT-PCR和WB结果显示,胃癌细胞系BGC823、MGC803、AGS、HGC27细胞中的ALOX12在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IHC检测胃癌组织发现ALOX12在56.7%的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对应的癌旁组织中35.6%呈高表达,ALOX12在胃癌和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LOX12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P=0.043)、TNM分期(I+II/III+IV)(P=0.019)、脉管浸润(P=0.009)密切相关,但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ALOX12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较短,ALOX12是胃癌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2)构建ALOX12过表达和阴性对照组的稳转BGC823、MGC803细胞株并经RT-PCR和WB实验鉴定有效;通过对过表达ALOX12及阴性对照组MGC803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25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DEGs有165个基因,下调DEGs有93个;GO分析显示,较多的差异基因参与细胞增殖、迁移的正调控和细胞间黏附以及分子信号转导等;KEGG分析表明,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黏附连接、细胞外基质组分和肿瘤相关通路上;PPI分析发现关键节点的前十个基因分别是MMP9、GNG7、ITGB2、ITGAX、BDNF、NT5E、CASP1、LOX、SAA1、CSF1,多参与于EMT和肿瘤相关的生物进程。(3)CCK8实验表明过表达ALOX12的胃癌细胞增殖速度较快;平板克隆实验显示过表达ALOX12的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证明ALOX12过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发现,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过表达ALOX12组细胞的增殖速度增快(P<0.05);裸鼠尾静脉注射胃癌细胞肺转移模型结果显示,过表达ALOX12能促进胃癌细胞体内转移。(4)ALOX12促进胃癌细胞EMT的形态学改变;RT-PCR、WB和IF结果显示,过表达ALOX12能显著下调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增加间质表型标志物N-cadherin和Snail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EMT发生;ALOX12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调TCF-1、c-MYC、Cyclin D1等下游通路的效应分子的表达来促进胃癌的EMT,进而促进胃癌的进展。结论:(1)ALOX1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组织呈高表达,ALOX12的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ALOX12是胃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ALOX12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中的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和上皮表型调控等关系最为密切;(3)过表达ALOX12能在体内外实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4)过表达ALOX12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胃癌的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胃癌的进展。
其他文献
新河大桥是一座新建的大跨度中承式钢箱提篮拱桥。为确保其运营安全,对新河大桥设计了部分传感器长期固定和部分传感器快速添加的离线监测方案,对结构振动、吊杆索力、主梁挠度、结构应变、结构温度进行长期监测。对比该桥有限元计算结果,对已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该桥的使用状况,为后期管养和监测重点指明方向。结果表明:该桥总体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但也存在桥梁下游侧的结构构件受力比上游侧偏大的情形,应对
当某一事件发生情况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可能性时,我们就可以认定该事件存在风险,建筑EPC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界面关系复杂的特点,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管理、环境等要素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与业主签订合同的总承包商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风险。而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风险因素是不可消除的、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针对工期、质量、成本等影响重大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最后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消除或降低
第一部分胰腺癌PDX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目的:建立人源胰腺癌(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并通过多种检测技术鉴定胰腺癌PDX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行靶向光热/化疗协同抗肿瘤研究提供可靠的疗效评估体系。方法:使用67例胰腺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种植于免疫缺陷的BALB/C裸鼠上构建PDX模型。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评估PDX裸鼠的肿瘤组织与病人肿瘤的一致性。通过
总承包项目通常投资巨大,有些总承包商无力承担相应的风险,且国内建筑工程行业担保、风险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很容易让很多工程质量风险回流至业主。针对该种情况,在EPC模式下建议业主通过必要的手段实施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管控,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保障工程建设的稳定推进。文章就EPC概述、工程概况、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策略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借助变指标Lebesgue空间上的有界性,利用函数分层分解和实变技巧,得到了参数型粗糙核Marcinkiewicz积分,面积积分和 Littlewood–Paley g*λ函数在极大变指标Herz空间上的有界性。同时也证明了面积积分和 Littlewood–Paley g*λ 函数高阶交换子的有界性。
NK/T细胞淋巴瘤(NKTCL)是一种起源于NK细胞/NK样T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在东亚较欧洲及北美国家更常见,其生存期短,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的特点。大部分NKTCL患者处于I/II期,放疗可明显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对于Ⅲ/IV期NKTCL患者,传统化疗方案疗效欠佳,含L-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的化疗方案显示出一定疗效。然而,对于晚期或复发NKTCL,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因此,需要积极寻找
第一部分肿瘤细胞CD47的表达和肿瘤浸润性巨噬细胞的数量是影响胰腺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肿瘤组织中CD47表达与PD-L1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些指标与PDA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使用抗CD47抗体、抗PD-L1抗体、抗CD68抗体和抗CD163抗体对106例PDAC
学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主要的免疫反应抑制性分子,在恢复衰竭特异性T细胞的众多策略中尤其关键,针对阻断PD-1及其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治愈炎症和癌症的手段。然而,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特别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背景牙周病的治疗、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牙列缺失的种植治疗等多种口腔治疗过程中都涉及到了牙槽骨的破坏和修复重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的平衡对这一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促进牙槽骨中成骨细胞活跃在骨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SCs)常被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研究口腔疾病治疗。大量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与成骨过程密切相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所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挥发性有机物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并在实际行动上提高了治理和防范的意识。为了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的水平,本文对其定义、来源和危害作了简单介绍,分析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