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害微生物的绿色控制方法研究——外源羟基自由基杀灭机理和植物内源抗病基因克隆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有害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会对农作物和农产品造成污染,这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有些病原性微生物会产生毒素,甚至引发流行性疾病。同时,农业有害微生物还会污染环境,对人类造成长期的潜在危险,影响到社会稳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防治农业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多样,但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有不同的缺陷,如杀灭不完全,尤其是对一些产芽孢的烈性致病细菌的控制非常困难;大多数化学方法处理难以避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等。   论文提出利用绿色技术控制农业有害微生物,如可利用高级氧化技术,对农业生产原料、废弃物和排泄物等进行灭菌,也可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储藏室进行消毒。同时,可通过培育和推广作物抗病品种,在农作物收获前就控制病原菌,从而低成本高效益地预防、消除或减小农业有害微生物造成的危害。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农业有害微生物的外源性羟基自由基控制研究   高级氧化技术(AOT)可通过反应产生极具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它几乎能和所有的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直至彻底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论文采用强电场电离放电法制备高浓度羟基自由基,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芽孢为模型,研究外源性羟基自由基对农业有害微生物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具体内容如下:   1、外源性羟基对G-细菌的杀灭效应及作用机制   研究以大肠杆菌为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性羟基自由基处理大肠杆菌,发现羟基浓度超过0.4mg/L时即能导致其全部死亡,这表明羟基浓度对G-细菌有高效的杀灭作用。对生物大分子含量及完整性的分析表明,羟基能进入细胞内损伤DNA、RNA和蛋白质。对胞内电解质渗漏率和膜脂氧化程度的分析表明,羟基能直接对细胞膜造成重大损伤。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当用0.2mg/L羟基溶液处理时,细菌形态扭曲,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出现明显的空隙;当用1.0mg/L羟基溶液处理时,细菌保持杆状,但细胞壁上出现不规则褶皱。羟基处理还使胞内的拟核变得模糊,甚至消失。综合上述结果,外源性羟基自由基不仅能损伤细胞壁、细胞膜等外部结构,也能损伤胞内结构和胞内生物大分子,从而导致G-细菌死亡。   2、外源性羟基对G+细菌及芽孢的杀灭效应及作用机制。   致死效应研究表明,羟基也能有效杀灭枯草芽孢杆菌及芽孢,但完全杀灭它们所需的浓度分别为0.8mg/L和1.0mg/L,远高于杀灭大肠杆菌所需的浓度(0.4mg/L),这可能是由于枯草芽孢杆菌及芽孢的外壁比大肠杆菌厚造成的。电镜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羟基处理枯草芽孢杆菌时,菌体基本保持杆状,但其表面会出现褶皱,用0.2mg/L羟基溶液处理时,仅少数菌体表面出现褶皱,当羟基浓度提高至1.0mg/L时,所有菌体表面出现大量规则的竖条形纹路,超薄切片观察显示,胞内的拟核变模糊。对芽孢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0.4mg/L羟基溶液不会引起芽孢表面结构的变化,而当羟基浓度提高到1.0mg/L时,芽孢体积大为缩小,不足正常芽孢的1/9,并在芽孢全周布满凸起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受损芽孢的外部结构呈解体状态,而芽孢内部呈深色,表明其致密度很高。由此推测,G+细菌的细胞壁和芽孢的芽孢壁等都是外源性羟基自由基的攻击靶标。   3、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监测外源性羟基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   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了重组绿色荧光蛋白(EGFP),并构建了能组成型表达EGFP的工程菌E.coli-EGFP。离体研究表明,羟基溶液能有效淬灭重组EGFP的绿色荧光,当羟基浓度为0.2mg/L时,绿色荧光强度可降至48.25%,当羟基浓度增加到0.4mg/L以上时,绿色荧光基本消失。菌体研究表明,当羟基浓度为0.3mg/L时,工程菌的荧光强度可减至33.22%,当羟基浓度超过0.8mg/L时,荧光信号基本消失。结合工程菌的死亡率数据发现,用0.2-1.0mg/L羟基溶液处理工程菌时,相对荧光强度与工程菌死亡率存在相关性,符合曲线方程:y=0.0009x2-0.0276x+0.0525(R2=0.9923)。该结果表明,借助工程菌胞内EGFP的荧光强度,可监测羟基溶液杀灭大肠杆菌是否彻底。   第二部分,农作物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控制研究   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其关键在于发掘和利用新的抗性资源。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小麦野生近缘物种簇毛麦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是目前最优秀的小麦白粉病抗源,但对其遗传基础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论文借助比较基因组学高效开发携带Pm21基因的6VS缺失片段FL0.45-0.58及附近的CISP标记,构建高密度比较基因组图谱,进而采用RGA克隆法获得Pm21候选基因。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精细定位   论文对已报道的4个6VS标记进行缺失定位,将携带Pm21基因的缺失片段FL0.45-0.58定位于标记Xcinau(l)88和CINAU91之间。对现有的12个6VS标记在二穗短柄草基因组中进行电子定位,构建低密度比较基因组图谱。选择二穗短柄草第3号染色体短臂(3BdS)上连续的200个基因作为目标区,经共线性分析后,针对其中的69个基因设计了94对CISP引物,筛选到22个6VS特异性CISP标记。缺失定位分析表明,4个CISP标记定位于缺失片段FL0.58-1.0,10个定位于FL0.45-0.58,8个定位于FL0-0.45,从而将携带Pm21基因的FL0.45-0.58精细定位于CISP标记6VS-CISP027与6VS-CISP145之间,并构建了高密度比较基因组图谱。   2、采用RGA克隆法克隆Pm21候选基因   研究以植物R基因保守的NBS结构域作为种子序列,对二穗短柄草全基因组中的R基因进行鉴定,发现全基因组中存在299个R基因,其中3BdS染色体上有30个R基因,其结构以CC-NBS-LRR和NBS-LRR为主。根据高密度比较基因组图谱,将二穗短柄草的R5-R8基因视为簇毛麦Pm21基因的同源物,针对其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GA克隆法从簇毛麦中获得3个R基因片段。缺失定位分析表明,仅Hv-R1基因定位于缺失片段FL0.45-0.58。利用RT-PCR技术进行转录分析,发现Hv-R1基因能组成型表达,并受白粉菌诱导增强表达。利用TAIL-PCR技术获得完整的Hv-R1基因,全长为5309bp,编码区为2568bp,其中内含子为250bp。Hv-R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855个氨基酸残基,与二穗短柄草R5-R7基因的编码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72%-77%)。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表明,簇毛麦Hv-R1基因为典型的CC-NBS-LRR类R基因。启动子模序分析发现,Hv-R1基因上游除了CAAT-box和TATA-box,还有W-box、MYB和MYC转录因子识别位点等多种抗病相关的启动子模序,它们可能对Hv-R1基因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不仅为Pm21候选基因的功能鉴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克隆孤儿作物中的目的基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揭示了外源性羟基自由基杀灭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并构建了能用于监测羟基杀菌效果的基因工程菌,为外源性羟基自由基控制农业有害微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还采用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RGA克隆法从簇毛麦中获得了Pm21候选基因,为其功能鉴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利用该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控制小麦抗白粉病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其他文献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引起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工业上应用的主要方法有胺溶液吸收法与无机多孔材料吸附法。但是在实际应
期刊
1、研究背景  在表面工程中利用电子束、激光束、低温等离子体和脉冲式放电等制备涂层在钢铁和其它合金上制备高热阻、耐磨损和耐腐蚀的涂层,从而提高材料的腐蚀抗力和氧化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流域水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制约着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
本文以80目含碳量为92.6%的天然鳞片石墨作为原料,首先采用水热法对原始天然鳞片石墨进行纯化处理,减少S、Al、Fe等杂质元素的含量,以降低石墨的灰分,提高石墨的纯度。然后,以氯酸
乡村的呼吸rn乡村的呼吸和人一样,是有声音、有色彩的.那些缓急有致、袅袅娜娜高过树梢也高过电杆的炊烟,那些同时在各家各户灶台前一张一翕呼呼作响的风箱,就可以理解为乡村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过去川西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rn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我想起了儿时读过的《飞夺泸定桥》和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的课文,文中担任突击队员的22位勇士,冒着
期刊
在刚刚解决温饱、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村里那盘进门即见、入屋就坐的大炕便是温暖,便是幸福.rn“一九二九门缝叫狗,三九四九冻破碓臼,交五九消井口,交六九又冻住,七九河开,八
期刊
从秋容塔往下看,整个寺院端坐在下方,除了少数的几个游客,无人打搅.四周群山环绕,寺院刚好背倚北山坐落着.这种地形在我去过的地方中不少见,或许是我有意寻找这种自然神奇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