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邮政员工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中国邮政如何在变革时期有效激励员工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zhouhaote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邮政起源于古代各国的邮驿制度,是由国家开办并直接管理的,利用运输工具以传递实物载体信息和物品的公用性基础设施,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共同发展.而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电子通信技术替代的压力,各国邮政为了实现自己自足,独立经营,都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邮政员工管理机制的变革。为使邮政纳入市场竞争的轨道,邮政员工由原来的公务员身份转变为企业人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激励邮政员工以确保邮政的业务质量,实现邮政的战略目标,成为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中国邮政与美国邮政在邮政体制、业务范围与服务地域、员工构成以及外部市场竞争等方面有着类似的情况,本论文通过比较该阶段的中美邮政员工激励机制,从而对中国邮政现行的激励机制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邮政的行业背景和邮政员工的特点.邮政的起源是来自人类沟通和传递物品的需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邮政发展历史,都能够发现有实力开办邮政业务的一般是国家的统治机构——政府.因此,邮政行业在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上不可避免的带有政府部门和国家企业垄断的特色.同时,由于邮政庞大的网络规模、业务运营的特殊性,以及与千家万户的密切联系,使得它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国邮政都面临着企业化改革、实现现代化并引进新业务的挑战.由于其所从事行业的传统性、特殊性和局限性,邮政员工往往带有自身的劳动特点和素质特点.而面临变革的邮政如何能够实现邮政员工自身的变革?如何在新的时期激励邮政员工共同实现邮政企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经营,进而提升邮政竟争力?第一章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的详细介绍,为后文的比较和建议奠定一些背景基础.  本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激励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应用于管理实践的激励方法。激励是指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为条件.对员工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通过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其产生内部驱动力和相应的行为,最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效率创造性地完成组织的目标.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历史上发展的激励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分别对于产生动机的因素、激励产生并持续的过程给予了定义和解释.根据这些理论基础,产生了一些具体的激励方法应用于组织管理实践中,例如目标管理、员工参与、物质激励等等.第二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的情况.为后文中美邮政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对邮政行业及其员工有了一定了解,并以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作为激励机制比较研究的理论指导后,本文第三章对于中美两国邮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对两国邮政激励机制进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在哪里.该章分别从两国邮政的法律经济地位、经营规模和现状、变革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邮政如今在各自国家的法律经济地位都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两国邮政在经营方面有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服务的地理疆域、平均服务人口、邮政网络规模、业务发展规模以及市场的竞争情况.虽然美国邮政在很多方面比中国邮政发展更为迅速,更为成熟,但是两国邮政在变革时期面临共同的问题,都需要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障员工接受并认同邮政变革的战略目标,确保员工拥有并保持工作积极性和高绩效,将变革期间员工的不满与冲突减到最小,以此建立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员工团队推动变革的成功.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第四章中分别详细介绍了中美两国邮政的激励机制目标以及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发展和组织文化发面的激励机制内容.激励机制的建立必然会有其自身的目标.中美邮政虽然对于员工激励目标的语言解释不同,但可以看出两国邮政在最终的激励目标上是殊途同归的.双方邮政都将员工主观能动力的发挥和结果——反映在工作上就是工作态度、工作努力程度、以及工作产出的提高作为激励机制所要针对的目标,最终要实现的是邮政战略目标——即高绩效并提高竞争力的实现.在比较了目标的异同后,对于了解双方邮政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发展和组织文化发面的激励机制内容的出发点和意图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介绍这四个方面的激励机制内容时,论文分别对这四个方面的涵义,以及激励机制在这四方面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理论支撑作了简要的介绍。在介绍中不但引用激励理论说明具体激励机制发挥激励作用的原理,同时也扼要指出了在制定这些激励机制时应该注重的一些影响因素和关键问题,以求制定的激励机制是有效的.对中美两国邮政激励机制所进行的介绍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展开的,包括了双方管理层制定的,适用于全邮政行业范围的激励机制政策.  第五章的内容是以第四章作为基础展开的.首先,论文对中美两国邮政制定激励机制的不同背景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这其中包括了文化传统、人性假设、发展阶段、以及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差异.在这些背景差异的前提下,再来对两国邮政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发展和组织文化发面的激励机制内容通过列表的方式,按照前面理论的指引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具体的列表比较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方在制定激励机制方面众多因素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比较,总结出中国邮政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邮政的一些原则和作法.  本论文的第六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通过前面的背景介绍、中美邮政双方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再结合中国邮政现在的变革情况和激励理论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激励原则和具体措施的建议.通过前文的比较和中国邮政在激励机制方面与美国的一些差距,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则:公平透明的原则;员工参与的原则;有效分层激励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建议中国邮政在激励政策和实施激励措施时遵循这些原则,使得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发展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激励措施能够发挥作用,以避免激励机制和激励措施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本章的第二节针对中国邮政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具体建议.变革中的中国邮政往往会给员工带来一些组织整体发展方向的迷茫,而中国邮政没有提出清晰明确的组织使命和愿景,只是制定了短期的战略目标.因此,本文提出了事业愿景激励措施,并从激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事业愿景对邮政员工的激励作用和效果.中国邮政在变革过程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来实现战略目标.而当前中国邮政的激励机制并没有以绩效作为导向,而只是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标准.因此,本文介绍了绩效导向的涵义,以绩效作为导向的激励理论基础以及对企业化进程中的邮政的激励作用.除了这些措施建议外,本文指出沟通交流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解决在变革中员工出现的不安全感、对企业产生疑问和怀疑,满意度降低等问题是非常有效的.组织在变革过程中,员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遇到部门精简、员工下岗、人员调配等问题.如果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和冲突管理机制,不但可以增加员工满意度,而且可以增强员工对邮政的信任和依赖,产生激励作用.邮政的变革需要有知识型员工的加入,而传统邮政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往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够重视和了解.本文特提出该问题,旨在引起中国邮政对于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关注.最后,本文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应用,并着重指出在实施平衡计分卡系统的过程中,将会对邮政员工起到哪些方面的激励作用.  该论文主要采用的文献研究方法,以激励理论作为基础,对中国邮政和美国邮政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发展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激励机制和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总结出一些中国邮政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措施的建议.本文的目的在于能够对中国邮政在变革时期的激励机制提出一些宏观的建议,引起邮政这个传统行业能够对于激励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顺利地完成向企业化转型的改革之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公用企业的价格规制一直是规制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政府在制定公用企业规制价格时,既要考虑社会公益性目标,又要兼顾企业财务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部分公用企业
该文从对年租制理论的探讨入手,对年租制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接着对深圳市土地使用费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前述研究为基础,探讨在土地使用费
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对贫困人群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其次还进行实际操作性研究,即采用集中指数与集中曲线比较了对照县会泽与试验县南华贫困人群对卫生服务利用
该文首先对农村城镇化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探针,认为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土地利用系统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的过程,是土地利用系统整体功能不断提高优化的结果.而土地利用系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高职院校心理援助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2020年3月,采用心理健康自评
该文从中国经济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背景出发,从土地市场及其规范化概念入手,分析其内涵和外延.以市场经济学理论和土地产权理论为依据,研究中
在现代社会,国家海洋行政执法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洋事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行分散的海上执法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该论文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介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介如了城市边缘区的基本概念及划分范围.引入了边缘效应的概念,对城市边缘区用生态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