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型火焰锅炉氮氧化物减排技术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av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型火焰锅炉是燃用劣质煤的主力炉型,但其存在燃烧不稳定、氮氧化物排放量高等问题。因此,研究W型火焰锅炉燃烧及脱硝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某330MW的W型火焰锅炉氮氧化物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  首先,建立了W型火焰锅炉几何模型和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了网格独立性考核,网格数为206万时的模拟结果满足准确度和网格无关性的要求。利用PDF燃烧模型、双竞争挥发分析出模型、DPM模型、动力/扩散焦炭燃烧模型、NOx预测模型等对W型火焰锅炉不同负荷下的两种工况进行了热态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的温度结果与现场运行数据相对误差在10%以内,NO出口浓度值与现场运行数据相对误差为11.5%。  然后,分析了配风、浓淡煤粉气流比、燃烧气氛等因素对W型火焰锅炉燃烧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改进配风条件下炉膛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对称性比原始配风条件下的好,且炉膛出口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15.92%;拱上浓淡煤粉气流比越大,炉膛空间利用率越高、出口平均温度越低、氮氧化物排放量越低,但过大高温烟气会进入冷灰斗,造成冷灰斗的结焦结渣。为保证炉膛良好的燃烧特性及较低的氮氧化物排放量,选择浓淡气流比为8:2为最佳;W型火焰锅炉在含氧量为21%的O2/CO2气氛下燃烧的最高温度比相同氧含量的O2/N2气氛下的最高温度低339℃,但在含氧量为35%的O2/CO2气氛下燃烧的最高温度比含氧量为21%的O2/N2气氛下的最高温度高25℃。在O2/CO2气氛下锅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比O2/N2气氛下的排放量降低80%以上,但要达到较理想的燃烧状态,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进而,在低氮燃烧基础上,采用组分输运及涡耗散概念模型进行了 SNCR热态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ANSYS Exploration优化平台建立了热态优化模型。结果表明:SNCR反应主要发生在水平烟道部分,原始喷氨口布置的脱硝效率为51.84%。对前墙两层还原剂喷口位置进行了优化分析,前墙第二层喷氨口位置对脱硝效率的影响较第一层对脱硝效率影响大,还原剂喷口位置优化后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脱硝效率提高5.7%。  最后,在SCR脱硝反应器冷态流场优化的基础上,利用多孔介质及涡耗散概念模型对联合SCR进行了热态数值模拟。冷态流场优化后催化剂进口速度均匀提高19%,反应器内压降降低15.12%。热态联合SCR在氨氮比为1.2时,脱硝效率为80.45%,氨逃逸量9.45ppm。
其他文献
高炉煤气是一种低热值的燃料,利用率低,有效利用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高炉煤气与煤粉混燃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但是存在易超温、难燃尽等问题。本文以300MW高炉煤气煤粉混
机械密封动态特性决定了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和使用寿命,而辅助密封圈动态刚度和阻尼对机械密封的动态特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浮动环的追随性和补偿性。国内外对辅助密封圈动态特性参数研究欠缺,本文对辅助密封圈动态特性展开研究。本文设计了补偿机构处O形辅助密封圈及The Greene,TweedCapped Ring(CGT)组合密封圈的试验装置,通过松弛试验结合时域到复频域的信号处理,得到了两种辅助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回归粗粮的饮食理念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玉米等粗粮食品富含多种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压和预防肥胖等多种功效。我国玉米产量丰富,但是
氩气容性耦合直流辉光放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它被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制造、功能性薄膜材料沉积、材料表面微造型等各个领域。放电时各等离子体参量受放电条件的制约
绕管换热器是一种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的管壳式换热器,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对绕管换热器设计缺少理论依据,计算方法准确性偏低,双股流绕管换热器更是缺少相关的研究。本文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大,环境保护问题也迫在眉睫。风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环保能源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风力机发电是利用风能的主要形
厌氧处理技术是一种经济又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能耗低、获得生物质能等优点。目前,厌氧反应器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广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不足,例如泥水接触
驾培行业是道路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资源占用型行业又是能源消耗型行业,驾培行业是否能够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节能增效为行业发展目标,对道路运输行业的节能减
对淡水持续增长的需求促进了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全球约95%的淡水是采用热方法和渗透膜技术这两大技术生产的。然而,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热方法受限于结垢和
微反应器由于具有尺度小、精度高、响应快、性能好、成本低、过程强化且安全等优点,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微通道是微反应器的核心部件,研究微通道的性能是研究微反应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