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视阈下的流浪意识——余华及其创作再认识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wx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精神探索者,余华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着一个无所适从的现实世界,目睹了时代给当代人造成的精神危机,因而展开了自己的探索,精神流浪在寻找和追求的道路上。流浪,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已经内化为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具有显而易见的原型意义。余华在面临文化断裂的情形之下,产生了迷惘感、无根感,由此生成了流浪意识。而这个时期,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渗入,余华的流浪意识深受其影响,他的流浪意识呈现出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余华的流浪意识折射在其创作中,呈现出了两种形态:一种是作为显性流浪的行为游移;一种是作为隐性流浪的精神漂泊。行为游移是本意上的流浪,也就是出门远行,表现为与属己的生存场的分离。在余华的创作中,这种外在的流浪形式体现在四种类型上:旅行流浪、英雄流浪、生存流浪和自我放逐。四种类型的流浪统统彰显了现代性特征,无论是非理性的旅行流浪、异化的英雄流浪,还是颓废的生存流浪、狂欢的自我放逐,都与传统的流浪模式划清了界限,发生了质变,有着明显的现代特征。精神漂泊本来就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产物,主要在精神层面上展开,表现为精神上的漂泊感、迷惘感、虚无感,荒诞感,心灵上的无可归依感。余华在创作中把这种精神漂泊表现为心灵上的追寻与逃亡、精神上的虚无与荒诞,而且其中蕴含了现代世纪末情绪。恐惧成为了心灵追寻与逃亡的充分条件,而绝望则是精神虚无与荒诞的一副面孔。  余华的流浪意识体现在其自身,就是精神探索。精神探索也是一种精神流浪,但较之精神漂泊,更为主动自发。余华就是在自由的前提之下开始了精神探索的旅程,他自由的灵魂无所羁绊地远行流浪。进入了流浪的世界,也就意味着要忍受孤独,孤独是精神探索者无法摆脱的精神旅程。同时,在流浪的过程中,焦虑成为了精神探索的一种形式,余华通过对焦虑的叙述来表达对生存的思索,对生命本体的追问。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JASIST数据库学术论文,制定软件实体标注规则,实现网站标注系统并手工标注程序,制定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模板.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型构建软件实体识别自动抽取模型和人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其中,通信产业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新时期的通信工程相比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
释义提示词隶属于释义元语言系统,词典释义中合理使用释义提示词可以起到衔接结构、提示词义、强化释义等作用。基于其释义方面的重要作用,释义提示词一直都是词典编纂者和研究
李渔话本小说包括《无声戏合集》(《连城璧》)和《十二楼》,现存共三十篇,大多关目奇巧、情节曲折,集中反映了明清之际乾坤板荡、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着力刻画了一批生动、活泼的
三个月前,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水痕、墨迹、画缘——张培础作品展”在画院美术馆举行,画家、上海美协副主席张培成为之作序。纵观这对画家兄弟的水墨艺术探索之路,处处可见两人的深厚情谊。早年,哥哥张培础是张培成绘画道路上最早的引路人,给予很多帮助;近十几年来,弟弟张培成尽力支持张培础的“水墨缘”工作室,提供展览场地,撰写评论文章……虽然两人的画风相距甚远,但是通过近距离的采访,我发现两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艺海追梦——金明华、陈培光、朱琴葆、杨波中国画联展”于2015年3月15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展。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江苏省美术馆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在艺术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为各行各业的工作提供了前提保障.Java是互联网技术最基础的编程,因为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质,
在信息化时代下,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各个行业中,电子信息技术影响面越来越大,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的便捷性.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状况,我们必须充分
孙犁小说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他的小说创作长达六十多年,跨越了现代和当代文学史,是孙犁文学创作成就的主要部分。孙犁小说的叙事艺术是他创作特点的主要方面,论者
创建型设计模式主要是针对例程(创建什么对象,以及如何及何时创建)和类及对象的配置,允许系统中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产品”对象.包括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