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信息化、协同教育理念和国家的政策环境下,人们追求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效果的最优化,家校沟通作为历来都被重视的环节也成了新技术的“试验用”。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把“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联、家校互动的应用研究”和“家校通的研究与应用”作为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事实证明“家校通”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一座以“学生”为中心的桥梁,使得家校互联、家校合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快捷、有效。于是,多家公司跟随其后打出了“家校通”“校讯通”的旗号,加入了研究与开发家校沟通网络平台的队伍之中。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给人们狂热的迷恋,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新技术并不完美。“校讯通”也是一样,早期的狂热迷恋过后,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它。相当一部分校讯通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向家长汇报孩子什么时候到校、什么时候离校,偶尔加上一些开会通知之类的消息。因此出现了“‘家校通’炒着热吃着凉”的局面,有学生家长撰文“玉林金视野家校通十大罪恶”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缺少对于如何有效使用“校讯通”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本研究将有利于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在自己亲身参与到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实践和对家校沟通的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的模式及其特殊性。通过对使用“校讯通”平台的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总结出影响其沟通效果的各方面的因素,为促进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提供有效的策略、方法。通过考察家校沟通的缘起、国内外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校讯通兴起的协同教育理念背景、教育信息化背景以及教育政策环境,说明了校讯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校讯通功能与价值。通过使用校讯通的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在校讯通实践中存在着对于学生教育责任认识错位、沟通时机缺乏计划、沟通内容缺少针对性、沟通方式的单一性、沟通效果的双刃剑等问题。并从平台本身、社会、家庭、学校四个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移动网络”的局限、“短信方式”的弊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家长职业性质的“效应”、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家庭教育类型的不同、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教师理论与能力的不足、教师时间精力的匮乏等都是影响校讯通使用、导致使用中系列问题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上面的调查结果及归因分析,提出了提高沟通效果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初步设想:摒弃“功利主义”思想,落实“素质教育”理论;转变老师家长的错误观念,形成家校协同教育共识;深化沟通内容,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校讯通”为主,注意发挥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优势作用。
其他文献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素有“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桂冠诗人的称号。他的作品准确的展现了20年代的美国社会的状况:一方面是经济
近年来,数据库特别是电子数据库在信息检索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对数据库并没有提供专门的法律给予保护。在世界范围内,针对数据库的法律保护也没有形成统一的
英国奴隶贸易历时245年,它由盲目性的海盗式贸易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组织体系健全的“合法贸易”,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与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而且,其存在的根基——殖民
吏治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管理的关键,实践中多是管控官员(领导)的行为,而忽视管控支配领导行为的动机。老子以宇宙自然之道立论,贯通社会、人生、思维之道,提出了“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就目前情况而言,城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互联网经济消费逐渐取代实体消费而一跃成为现代消费流行趋势。如同传统消费经济,互联网消费经济也需形成一种品牌力量。要想
目的:通过白内障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旨在加强相应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提高视力。方法:对388例白内障手术患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比较住院患者及非住院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发
2018年,国家出台了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的相关政策,银行业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其他金融机构放宽至51%并在三年后取消限制。扩大金融开放水平将吸引外资投资,对于国内金融机
目的:探讨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SAS、SDS、HAMD中的睡眠分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症患者的失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员工权益的保障和呵护日益提上日程。基于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同工不同酬现象,构成了对劳动者的歧视,伤害了善良人的正常情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
民间外交,顺应社会存在的需要而产生,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民间外交在中国一出现,就承担了其应有的职能,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做出重要贡献。尽管民间外交主体(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