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之爱情与死亡观新探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l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现之前,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品中已经不乏虎视眈眈的社会中敏感而痛苦的年轻人的形象。但之于此作品和作者的长篇累牍式的文学批评还是在昭示世人:无论是作品还是作品揭示的社会和学术意义,如未必值得观止,至少也应绕梁三日。本文拟以爱情和死亡观念为论述主旨,以新批评方法和伦理角度切入;在阐释主人公情感变幻和两重世界的交织之互动关系的同时,兼论课题之于中国当代青春教育的现实意义。 介绍部分开宗明义,借由该小说问世以来在批评界引发的强烈反响,提出爱情和死亡观在叙事比例和性格刻画中的要义,并铺述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第一章论及爱情及其它情爱因素。霍尔顿代表了青春萌动的童年天真和可憎但真实的成人世界的无情争斗和最终妥协。主人公祸事不断,但至少有两点“要了他的命”—爱情和死亡观。生死事大,妇孺皆知;但对于霍尔顿尤其如此。年方十六岁但高度敏感且愤世嫉俗:他既憧憬爱情,又痛恨无爱的性事;既为生活所娱,又总是期许末世;令时人不知所以,却真实再现了青春的希冀与无奈。 主人公对待女性的态度千差万别却有一定之规,在一个层面上比较准确的映射了人物在两个关系紧密但泾渭分明的世界交替时期的痛苦和迷惘。虽不是万人迷,霍尔顿生活中却不乏女性。在林林总总的红尘中,琴和他妹妹菲芘得到他的格外垂青。前者是霍尔顿理想化的童年的代言人:他珍视这样的童年,为了它而活着;但又注定要失去它。虽然是妹妹,菲芘却比哥哥成熟的多,也更加愿意随时面对这个“虚伪”的世界。特别是在他和萨丽的情感纠葛中,霍尔顿注定要失去一个世界而被拯救到或自动堕落到另一个世界:他成为一个现代化了的世界中的“异形人”。 第二章论及死亡观念在主人公年轻的心灵深处痛苦的泛滥和深切的渴望,同时由作品本身引发到成长小说对死亡观念的处理演进。在霍尔顿与众不同的生死观中,弟弟艾里的夭折无疑起着决定性的悲剧因素。霍尔顿的生活没有色彩又面目可憎,而死亡的阴影已深深的扎根于他的五脏六腑。他仇视死神,惧怕死亡,但对于人生又多感慨。对于艾里去世的内疚、对于同性恋困扰的焦虑、加之他的“麦田守望者”的空想,使其生活和对待死亡的态度高度复杂化。 第三章借鉴阐释青春期对爱情和死亡的真实表述的普遍性,兼及《圣经》中演绎深刻翔实的死亡观念,强烈呼吁学界高度关注中国的青春期爱情和死亡观教育。霍尔顿以张扬的个性和真实的矛盾揭示成为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青年人的代表,这对当代中国的同龄人又意义何在呢?中国的孩子也自视为“麦田守望者”吗?当代年轻人的爱情和死亡观又如何呢?突如其然而又自然而然,文章的关注集结于此;而对于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热忱关注青年人的道德与科学素养的当代中国,这是必须做出明智回答的发展课题。
其他文献
期刊
苯酚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据统计,2001年全球苯酚生产能力为7 780 kt,其中,北美占37%、西欧占31%、亚太地区占24%、东欧占3%、南美占2%、其他地区占3%。表1列出2001年世界各国及
期刊
期刊
近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越来越引起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关注。论文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进行了探讨。为了更好的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必要把它置于语言教学发展历
罗伯特·布朗宁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为二十世纪的诗歌发展开拓出一条大路。他的主要成就是对戏剧性独自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布朗宁的生平及作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目的:了解张家口地区孕妇碘营养水平。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2月在张家口市第五医院参加孕期保健的1 025例孕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浓度。结果:55.02%的孕妇尿
本文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有关情态理论探讨语篇情态分析。情态概念山来已久,人们对情态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公认的情态理论,当代不同学派学者们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