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网络中基于D2D中继协作的干扰管理及负载均衡策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zh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设备逐步普及,用户发起的服务请求数量以及用户对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现有网络架构基础上提升网络整体服务性能,在满足用户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接入更多用户,正成为无线网络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HetNet)通过多层网络结构实现频谱资源的复用,增加了网络可接入用户数量,而D2D通信(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则通过近距离用户间的数据直传降低了基站处数据传输负担。本文将异构网络与D2D通信技术结合,提出了异构网络中基于D2D中继协作的干扰管理以及负载均衡策略,提升了网络整体性能。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针对现有研究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宏小区和微小区之间的跨层负载不均衡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D2D中继协作的联合资源分配策略,设计了相应的频谱资源调度机制以及用户发射功率控制算法。通过联合资源分配,在满足宏小区以及微小区用户通信质量的基础上,利用D2D中继协作将满载宏小区基站无法提供服务但处于微小区外侧的宏小区用户的数据中继到其邻近的仍有空闲频谱资源的微小区中,并使其以最大传输速率完成数据传输,提升系统容量。其次,针对D2D中继协作通信过程中负载在同层微小区之间的接入不均衡问题,我们进一步提出了考虑用户接入公平性以及能量效率的异构网络中基于D2D中继协作的接入控制及干扰管理策略:首先通过图着色方法对微小区进行频谱资源分配,控制微小区之间的相互干扰;其次基于接入公平性进行微小区间的同层负载均衡,将D2D中继协作用户尽可能均匀分配到未满载的微小区;然后进一步结合用户信息与基于信噪比?的接入受限区(Accessing Limited Area based on SINR?,?-ALA)的干扰管理方法求得高能效的中继节点以及用户可用频率集合;最后在可用频率集合中选择用户性能最好的频谱资源使后续用户以最大速率进行数据传输,并通过实验验证上述方法能够提升系统接入用户数量、系统总吞吐率以及系统能量效率,整体性能较未考虑用户接入公平性更优。
其他文献
泄漏同轴电缆以其良好的电波覆盖性能在矿山、地铁、隧道或建筑物等闭域空间内的无线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其电气特性,优化设计泄漏同轴电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泄漏同轴电缆(简称漏缆)的发展及其相关的基本知识做了简要阐述,介绍了漏缆的物理结构、分类以及与其相关的几个重要的电特性参数,并且根据漏缆结构进行了辐射原理的探讨,分析了其辐射模式,运用柱面傅里叶变换由外导体上的开槽处的场分
RAKE接收机在时域最优联合多径,在提供严格的功率控制下可以克服多径衰落,提高信道容量,因此是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扩频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围绕RAKE接收
边缘是图像中重要的特征之一,边缘检测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的基础。然而,边缘检测又是图像处理中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实际景物图像中的边缘往往是各种类型的边缘以及它
异构网络能够提升通信系统的容量,改善了传统蜂窝网的一些系统性能,而且部署的经济成本低并且比较灵活,日趋成为通信网络的一种主要网络结构。OFDMA技术能够提供高速率的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发展,网络的带宽不断提高,其所提供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的业务对QoS有不同的要求,以队列管理与队列调度为核心的流量控制技术是实现QoS保证的一种
本文在介绍了FPGA与SOPC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FPGA/SOPC技术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论文首先从IP核的具体应用方面展开研究。由Altera公司的IP核NCO2.3.0提供
眼动跟踪又称视线跟踪,是未来智能交互式人机接口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商业领域和心理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视线追踪系统的研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这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在网络上,很多的音乐网站都提供了成千上万首的歌曲供用户选择。在这样的情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WLAN,WLAN技术在家庭和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满足企业网WLAN应用需求,支持更多用户同时接入和大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求的提高,促使科技工作者将原本用于工业领域的“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