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论与美学中的科学主义(1978-1989)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研究新时期文论与美学中的科学主义(1978-1989)。全文由导论、正文四章、结论和参考文献组成。导论交代论文的选题意义和文献综述,还有创新点、研究对象和论文思路。  第一章“新时期中国文论与美学中的科学主义背景重构”,系统梳理新时期文论与美学中的科学主义潮流的西方背景和“五四”渊源,发现存在两方面情形:一方面,西方哲学经历了认识论和语言论的转向,科学主义美学和文论也发生了从追求“真实”到文本客观性的转变,与之相应,中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论受科学主义影响,也有着相似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在五四时期,随着从英美式的经验论科学观到苏联式唯物论科学观两种科学主义的转换,中国现代知识文化从统一的科学世界观中初步分化出科学的、道德的与审美的三种文化行动体系。这一分化要在新时期才能最终完成。  第二章“科学作为文艺研究思维”,考察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不同的科学政策对文艺研究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为钱学森这位建国后最著名的科学家对文艺研究思维的重视。从“红”大于“专”到“专”大于“红”的国家科学政策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新时期文论与美学界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看法,文革之后更宽松的文艺政策也鼓舞了知识分子对文艺研究进行新的探索的勇气。随着科学地位的快速飙升,学术界唯科学理论的最新发展马首是瞻,钱学森积极介入到文艺界的“形象思维”讨论中,并在将这一讨论转向对于思维研究的重视从而走向“三论”热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三章“科学作为文艺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艺研究中的“方法论热”之从社会科学研究界的“预热”到文论中的热潮翻涌,发现由于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引介,文学理论界的“方法论热”在借着“三论”东风而发起对旧文艺体系的革新之际,也无可避免地表现出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过的一些特点和困境。由此,这种掺杂着中一西对立的横轴与传统一现代的纵轴的西方两种现代性争论,呈现出中国在走向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遭遇。从五四时期“科玄之争”后道德从“科学”(英美式的)中分离,到新时期的科学与人文之争中人文学科从“科学”(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中脱离,20世纪初发端的中国现代性文化价值领域的分化基本完成,这也为80年代后期乃至90年代文学理论的本体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  第四章“科学作为文艺研究模式”,认为在西方科学思想中对“价值”与“事实”领域的划分后形成的价值无涉说必然导向对文学本质的探讨,这也应和着西方美学的“语言论”转向。从“新批评”到“叙事学”,科学主义最终进入文论研究的内部,塑造了新的学科专业品格。  结语总结科学主义对文艺学学科自主性建立的阻碍与助益,并对这个由外而内的影响过程所体现出的国人对现代性的不同想象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争的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虽然科学主义一度占据上风,但人文主义在中国有更深厚的历史心理根基。中国并没有过西方式、“真理式”、“客观化”、纯粹的科学主义文学思想。
其他文献
就存在时间而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从筹备,到成立,到开展活动,再到最后悄然解散,前后历时不足一年,若以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为参照系,真可谓“昙花一现”。然而,作为一个公开反对独裁专
学位
本文试图简要勾勒西方20世纪图像理论发展的概貌,并选择了图像理论发展的几位关键人物:即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托马斯·米歇尔的学说加以阐释,希望通过这些个案研究,把握图像理
《隋史遗文》是明代的一部白话小说,版本和年代比较可靠,口语化程度比较高,是研究明代汉语的重要语料。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计量统计法、穷尽描写法和共时比较法等。  
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中国文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近年来,又成为世界文化领域关注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对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好地发挥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体为视角,并借助语料库,深入考察了六种不同语体中人称代词的分布差异与基本功能。研究表明,人称代词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形成这种
介绍矿井热害的产生原因及危害。从职业卫生防护角度,分类介绍目前主要矿井降温措施及其优劣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目前的矿井热害治理情况进行总结。 Describe the cause
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生活的两相结合,催生出商务语言。对商务语言进行探究归类,进而得到其分支--品牌命名。鉴于品牌之于大众的生活必需性,理应将品牌命名视作一个研究对象,进行
把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作品的现象可以说是贯穿着电影、电视发展史。据科学统计,世界上每年产出的影片50%-60%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大多数优秀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从早期电影
本文研究《说文解字》中“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共同属性及差异。   绪论部分我们介绍了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概况及《说文解字》专书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