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沼兰传粉生物学及育性分子基础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粉生物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对理解植物与生物或非生物传粉媒介、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协同进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兰科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拥有极其多样的遗传和形态变异,自达尔文时代起,兰科中就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传粉系统和各式各样的传粉机制,这些生物学信息为探讨和理解兰花的起源与进化、繁殖生态和种群扩张等提供有效线索和证据。小沼兰(Oberioides microtatantha)是兰科中一个小型岩生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华东至华南的低山地带,因其独特的生境适应,进化出了水流传粉机制,并通过环境诱导雌性不育调整自身雌雄性适合度,实现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与繁衍,向人们展示了兰科植物对陆生环境的多样化适应策略。本文以小沼兰为研究对象,对分布于广东始兴和浙江宁波两地的野生居群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其传粉生物学机制,并初步探讨了其育性分子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多年多地的野外观察,发现小沼兰在野生条件下每年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夏眠来躲避炎热和干旱,期间仅以假鳞茎的形式生存,并借助苔藓、地衣等进行遮蔽防护。花序在冬季完成分化,当早春寒潮来临时,进入盛花期。由于此时,所处生境多为低温阴雨,严重制约动物活性,使小沼兰陷入缺乏生物传粉媒介的险境,通过长期进化,该种兰花的花部形态和开花模式已极度适应利用地表水流作为传粉媒介的传粉机制。本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和模拟实验,证实了小沼兰水流传粉机制的成功有效,以水流为媒介进行混合交配,实现自交和异交,达到生殖保障和杂种优势双重利益。这是一种不同于其它水媒传粉和雨媒传粉的新的传粉机制,在兰科植物中尚属首次发现。(2)人工授粉实验显示小沼兰异花结实率(11.38%±2.10%)高于自花结实率(4.87%±0.85%)。鉴于花粉块完全失活率仅2.64%,意味着存在显著的雌性不育现象。本研究认为小沼兰的雌性器官结构完整,其不育性是功能型的,由此,在居群水平上,形成功能型雄-雄全同株的性系统,是对特殊生境和水流传粉机制的适应表现,具有独特性。(3)不同育性水平的小沼兰植株在光合特性、可溶性糖含量、淀粉积累情况和生活史型方面都表现出差异。高光可育组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大于低光不育组而小于高光不育组,但近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后两者高。高光可育组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积累量均最高。生活史定量划分结果显示,高光可育组、高光不育组和低光不育组分别以V0.2427C0.3577S0.399、V0.2202C0.3562S0.4236和V0.2760C0.3431S0.3809为分布中心。本研究表明,小沼兰对光强的响应具有多态性,对生活史型具有微调效应,光合同化产物的富足是小沼兰进行有性生殖的能源保障。同时,光照也刺激小沼兰形态渐变,导致花柄、子房、柱头等跟育性密切相关的器官组织在数量性状上发生微调,进而影响授粉。(4)利用转录组分析方法比较小沼兰可育组和不可育组的差异基因,共筛选出1184个差异unigene,富集得到22个GO term和10个KEGG代谢通路。结果表明小沼兰的育性相关基因涉及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信号传导、组蛋白修饰等多个生理过程,初步筛选了一些潜在的关键基因,包括Lhcb、Sn RK1、FBP、ADPG、SAI、HMT和HDAC等编码基因及产物,它们在小沼兰的育性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小沼兰不育花中与生长素相关的生长素响应因子ARF3下调表达、生长素抑制蛋白ARP上调表达,可能降低了花粉块与柱头不亲和性,阻滞了生长素从花粉块向子房传输的进程,干扰了生长素介导的授粉信号,从而无法诱导启动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导致授粉后子房不能及时膨大,进而阻滞胚珠发育,表明生长素也与雌性不育有关。
其他文献
菠萝(Ananas comosus)是世界四大热带果树之一,其果实结构特殊,属于典型的聚花果,由果芯(果序轴)、果托、苞片、宿存的花萼和不太发育的子房等构成。研究菠萝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组成部分的基因表达特征,对揭示以菠萝为代表的聚花果类型的果实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本论文利用Illumina 2500RNA-Seq测序平台对菠萝苞片、花萼、花瓣、花盘、花托、子房壁、胎座、胚珠、雄
鸡粪是畜禽养殖的主要废弃物之一,养分含量高,通过好氧堆肥方式可将其资源化为有机肥。该方式具有水分蒸发快、成本低和产品质量高等优势,既能减少污染又能替代部分化肥。然而,好氧堆肥过程中易产生大量臭气,如氨气、硫化氢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周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如何有效减少甚至消除臭气已成为鸡粪等畜禽粪便处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已有的工程除臭方案需在堆体外建设相应除臭装置,存在增加建设费用、运
黄牛和水牛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的重要天然宿主,也是我国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呈现不同的适宜性,进而导致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存活以及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呈现较大差异。为了探究miRNAs在血吸虫生长发育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的Hiseq Xten测序)对来自黄牛(适宜性宿主)和水牛(
1复习目标(1)通过图形平移"变"与"不变"的主题式学习掌握平移变换的本质;(2)能根据"变"与"不变"的性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在学习、领悟、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2教学过程2.1搭建平台,巧引主题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能够引导其深度思考的平台,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意愿,进而进行探究学习,引发思考。深度思考的平台应从大概念着手筛选,寻找上位概念、数学主题、思想方法。
期刊
通过文献计量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7—2018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490篇休闲体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休闲体育的文献整体呈倒"U"型波动演化轨迹;期刊刊载发文主要为体育类专业期刊;该领域未形成稳定庞大的核心作者群体;广州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是该领域科研产出的中坚力量。研究热点包括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群众休闲体育研究、特定群体休闲体育研究、休闲体育消费研究、休闲体育产业研究与休闲体育旅游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亚热带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生境关联,分析森林群落组成与结构的空间异质性,揭示植物群落对环境梯度的响应,对于解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植物群落的地理梯度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可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乳源、东源和东莞分别设置2个1 hm2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以一级样方(20 m×20 m)为单位调查胸径≥3 cm的冠层植物,
紫荆属(Cercis L.)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紫荆亚科(Cercidoideae),为北半球洲际间断分布类群,东亚为该类群的主要分布区和可能的地理起源分化中心,因此是研究北半球洲际间断分布格局形成机制与探讨东亚类群在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理想材料。本研究多方面渠道获取与筛选紫荆属分布点数据,实地采集东亚、中亚、南欧和北美的类群,以第二代测序技术简化基因组GBS方法为主,结合叶绿
野牡丹科现分为2亚科14族,约有180属5800种,为被子植物的十大科之一,主要分布于各大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蜂斗草族植物Sonerileae隶属于野牡丹亚科Melastomatoideae,约有40属600余种,中国约有15属80余种。前人对该族的系统发育做了少许研究,但族的界定及其族中属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且存在不少分类学问题和争议。本研究共选取野牡丹科14族71属344种,其中蜂斗草族23属2
火炬松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造林和工业用材树种之一,每年为全世界提供16%左右的木材用量。除此之外,火炬松树体中还含有丰富的松脂,其主要成分萜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和工业化学品等领域。这一特性为其林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为了进一步了解松脂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分子机制,从而为高产脂火炬松品系的定向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火炬松202号无性系及其部分半同胞的子代为研究材料。利用RNA-Seq
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又名团花,是茜草科(Rubiaceae)团花属(Neolamarckia)多年生落叶乔木,因其树型通直优美、材质优良、活性代谢产物丰富,适用于园林绿化、工业用材和医药原料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过去对黄梁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栽培、药效成分鉴定和药理学分析,而在分子设计育种和多抗新品种培育方向的研究几乎空白。转基因是研究植物功能基因的重要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