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对大鼠脑缺血后空间记忆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采用数字随机法分成正常对照组(n=20)(UC组)、单纯脑缺血组(n=20)(IR组)、间歇性低氧7天脑缺血组(IH7+IR组)(n=20)、间歇性低氧14天脑缺血组(IH14+IR组)(n=20)、间歇性低氧21天脑缺血组(IH21+IR组)(n=20)、间歇性低氧21天脑缺血+m TOR抑制剂组(抑制剂组)(n=20)。间歇性低氧动物进入低氧舱,低氧箱内氧气浓度维持在5%~21%,形成周期循环,在低氧舱内的暴露时间为7小时/天,分别持续7天、14天、21天。分别在低氧7天、14天、21天后将间歇性低氧动物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15min再灌注后6h、24h两个时间点处死大鼠。缺血再灌注后24h采用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空间记忆能力。各组大鼠的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区PI3K、m TOR、Beclin-1蛋白表达情况。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重复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水迷宫检测结果: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水迷宫检测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穿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均延长、穿台次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均延长、穿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均延长、穿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减少、穿台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形态改变结果(HE染色):UC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胞浆淡染,核仁明显;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6h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形态即出现改变,表现为细胞失去正常结构,部分细胞形态异常;24h海马区可见肿胀的神经元,间质水肿,结构疏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出现核固缩、深染,也有部分神经元胞核完全消失,形成空泡状结构;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破坏严重,均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海马区可见肿胀的神经元,间质水肿,结构疏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出现核固缩、深染,也有部分神经元胞核完全消失,形成空泡状结构。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组大鼠神经元存活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神经元存活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存活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I3K免疫组化和RT-PCR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PI3K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定位于细胞胞浆中,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中;UC组偶见免疫阳性细胞,淡染,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核仁明显;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减弱,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分析结果: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PI3K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PI3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PI3K蛋白的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PI3K蛋白的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PI3K蛋白的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 TOR免疫组化和RT-PCR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m TOR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定位于细胞胞浆中,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中;UC组偶见免疫阳性细胞,淡染,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核仁明显;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6h、24h染色均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染色减弱,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分析结果: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在在各时间点(6h、24h)m TOR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m TO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m TOR蛋白的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m TOR蛋白的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m TOR蛋白的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beclin1免疫组化和RT-PCR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beclin1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定位于细胞胞浆中,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中;UC组偶见免疫阳性细胞,淡染,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核仁明显;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6h、24h染色均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染色减弱,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染色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分析结果:与UC组比较,IR组大鼠在在各时间点(6h、24h)beclin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各组间歇性低氧+脑缺血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7+IR组比较,IH14+IR组、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beclin1蛋白的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14+IR组比较,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6h、24h)beclin1蛋白的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21+IR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beclin1蛋白的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歇性低氧可加重脑缺血再灌大鼠的空间记忆损伤。2间歇性低氧可影响脑缺血后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程度,加重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与PI3K/m TOR通路活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