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覆盖度带状人工柠条林防风阻沙效应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各地开展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作。但由于西北地区降水资源匮乏,土壤水储量有限,大面积造林往往造成土壤水环境恶化,致使许多人工林生态系统衰退并功能丧失。本研究在“最大限度防止风蚀的同时尽量减小土壤水分过渡消耗”的前提下,探讨灌木防护林的最佳配置模式以及其合理密度,本研究通过野外观测、野外模拟实验、风洞实验、生物量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旨在解决沙区生态建设中柠条防护林建设的配置问题,并为沙区退化草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对研究区风沙运动基本参数的律定结果,研究区在观测时期内风力强劲,侵蚀发生频繁,且主要风向为NW、WNW或者NNW。研究区流沙地2m高度起动风速为冲击起动瞬时风速观测值变化于4.73~4.94 m/s之间,平均为4.83 m/s。退化草地起动瞬时风速观测值变化于6.46~6.62 m/s之间,平均为6.54 m/s。退化草地粗糙度在1.61~2.57 cm内,平均粗糙度为2.09 cm,流沙地的粗糙度比较小,流沙地粗糙度在0.37~0.64 cm,平均粗糙度为0.51 cm。在流沙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的下垫面上,风速都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增加,且两者符合对数相关关系。输沙率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且二者符合乘幂函数相关关系。(2)单株柠条周围风场基本符合圆柱绕流模型,其防护效应发挥最佳的部位位于植株的中下部,防护范围在背风面2H以内。不同行数林带的防风阻沙效应相比较,三行>双行>单行。其中单行配置防风阻沙能力最弱,三行配置林带略优于双行。不同带距配置的带状柠条林,随着带距的增加,防护效应有所下降。(3)风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带距柠条林模型防护距离分别是带距4H配置:19H;带距6H配置:15H;带距8H配置:13H;带距10H配置:9H;带距12H配置:8H。风洞实验弥补了野外模拟实验中大气紊流和精度不高的缺陷,是野外观测的支持和补充,二者结果拟合较好,风洞实验方法和材料是有效可行的。(4)通过对不同带距柠条林带间的风场、输沙率进行的野外观测与调查,从不同带距柠条林实际表现论证了模拟实验的可靠性。随着带距的增加,林内输沙率呈上升趋势。(5)不同带距柠条林带间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带距越小、带间植物多样性越低。在干旱半干旱区的退化草地营造灌木防护林时,应合理控制带状柠条林带距和盖度,以利于带间草地植被恢复与正向演替。(6)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配置,低覆盖度带状柠条林能够满足防风阻沙和植被恢复的需求。在沙区植被建设中应选择双行配置,使其疏透度在0.5左右,带距以8H至10H之间为宜。本研究以沙区人工灌木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测、野外模拟试验、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灌木林的适宜配置规格和密度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创新,结果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护林建设类型、适宜盖度、配置方式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我国实施了税收区域优惠政策的若干开放城市历年利用FDI数据与对照组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税收区域优惠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税收区域优惠政策对
本篇论文通过田间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典型的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水分供应情况下实际耗水量和耗水速率的研究,得到林分在水分正常条件下和干旱胁
The supramolecular terbium complex, {[Tb(SIP)(H2O)5]2(bpy)3(H2O)}n (NaH2SIP= 5-sulfoisophthalic acid monosodium salt and bpy=4,4'-bipyridyl), has been synth
报道了药物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合成方法,研究了以丙酮醛、甲醛及氨水为原料的合成路线,对文献方法作了改进,并用DSC、IR、NMR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鉴定。
β-萘甲醚由于具有令人心悦神爽的橙花香味,作为皂用香精和花露水的定香剂,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是国际市场上抢手的常用香料。 β-萘甲醚的合成方法可以在低温下
生态系统退化(ecosystem degradation)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目前,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中,地球上近2/3的自然
智利铜委员会提高铜的估价,赞比亚与中色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建铜炼厂,印度一锌业公司调低锌售价,LME铜库存达到今年最高水平,日本开发出耐高温、高强度、成型性好的钛合金,
本论文根据湖南省气候条件和巨桉引种情况,摸索了有效判断巨桉抗寒性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分布规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