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对比剂低碘流率联合低管电压设置减少辐射剂量的扫描方案。 2.探讨“双低”扫描方案对因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能力,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比。 3.探讨“双低”扫描方案对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准确性,并与血管内超声对照。 [方法] 收集2013年9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因冠心病住院患者(BMI为20 kg/m2~25kg/m2),随机分为3组,行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pahyangiogrpahy,CCTA),其中A组管电压和碘流率(iodine flow rate,IDR)为120kV、1850mgI/s,B组为100kV、1480mgI/s,C组为80kV、1480mgI/s,IDR通过改变注射流率控制(分别为5ml/s、4ml/s、4ml/s),所得数据经过重建技术得到CTA图像,收集各组斑块阳性患者,每组30例;患者均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conventional angiogrpahy,CAG)检查,部分患者(共45例)行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检查,(1)采用卡方检验及配对t检验,评价各组图像血管强化程度、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图像锐利度、图像质量;(2)测量CTA图像中各组斑块处血管狭窄程度,以CAG为标准,评价两者一致性,计算Kappa值;(3)计算患者斑块面积、负荷、偏心指数、狭窄程度,以IVUS为标准做自身对照,评价有无统计学差异;(4)计算各组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以A组为标准进行对照。 [结果] 1.B组和C组血管图像CT值均数分别较A组高43.25HU及78.16HU,B组图像CT值与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组CT值和A组在4条血管上有统计学差异(相应P≤0.05);B组和C组图像CT值在2条血管上有统计学差异(相应P≤0.05)。B组图像SNR、CNR、锐利度、图像质量和A组无统计学差异(相应P>0.05);C组图像SNR、CNR、锐利度、图像质量和A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相应P<0.05);B组和C组图像对照,SNR、CNR、锐利度、图像质量亦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差异较小(P值较大)。(按α=0.05水准,下同) 2.对90例患者共118个因斑块所致狭窄节段进行评价,其中CTA与DSA对狭窄判断一致的节段数为78,准确率为60.17%。A组(K=0.567,u=6.230,P<0.01),B组(K=0.461,u=4.776,P<0.01),A组和B组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与CAG的一致性为中等;C组(K=0.286,u=3.148,P<0.01),与CAG一致性为较差。 3.对3组共57个斑块参数进行计算,A、B组病例斑块4个参数与IVUS对照,无统计学差异(相应P>0.05),A组差异更小;C组斑块4个参数与IVUS组自身对照,斑块面积、负荷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 4.以A组为标准,B、C组对比剂总量减少分别约17.13%及14.89%,平均约16.01%,B、C组碘摄入量平均每人减少约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组为标准,B组有效剂量减少约51.23%,C组有效剂量减少约74.38%;进行组间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配对t检验,减少幅度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A组扫描方案CTA图像质量优秀,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评估准确。 2.B组图像质量优良,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评估准确性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 3.C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对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评估的检准确性低于A组和B组。 4.64层螺旋CT(64-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对比剂低IDR和合适的低kV设置的扫描方案,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准确性评估与CAG及IVUS对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双低”扫描方案能在保证诊断的前提下,应用更少的对比剂获得较佳的增强效果,而且有效减少辐射剂量。在评估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患者辐射损伤、减少患者费用、降低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等不良反应及风险人群筛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