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哨兵2号的撂荒地遥感监测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撂荒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严重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22亿亩的耕地被撂荒,同时还有10.7%的人口受饥饿影响。2020年4月,受新冠疫情冲击,俄罗斯、越南、柬埔寨、泰国等13个国家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以确保本国的粮食供应。G20(二十国集团)因此召开紧急农业部长会议,呼吁各国维持粮食出口,保障世界粮食供需平衡。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阻碍了国际粮食贸易,迟滞了国内交通运输,削减了农业劳动人口,对各国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开展撂荒地精准监测研究,并据此调查我国可供挖掘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能,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以山西省祁县作为研究案例区,利用2017-2019三年不同季节的哨兵2号(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监测耕地变化,并分离出发生撂荒的耕地。利用e Cognition软件对祁县的耕地进行提取,包括对遥感影像的分割与分类两方面。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选取适合该区域的分割参数,优化分割结果。然后,对多尺度分割后的对象构建特征空间辅助样本来完成分类,最终得到祁县耕地的分布范围。以混淆矩阵方法验证耕地的监测精度,验证结果显示此方法提取耕地的总体精度为90.14%,Kappa系数为0.8026,耕地提取精度较为理想。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监测耕地的基础上,再以联合变化检测方法监测发生在耕地中的撂荒地。通过研究区NDVI的变化特征与阈值分割试验选取合适的阈值分割算法用于检测。撂荒地的提取则集成年内检测与年际检测两种方法,即根据NDVI在春-夏、夏-秋两阶段的变化,识别有种植行为的耕地与无种植行为的撂荒地,结合不同年份地表覆盖和光谱特征的变化进行综合判定,两种方法的并集即为撂荒地范围。经验证,撂荒地提取精度为86.3%。提取结果表明,2017-2019年间祁县撂荒地块的规模不断缩小、更加破碎,在空间上变得更为分散。形态上由大规模、形状繁杂的地块转变为小范围、形状规则、分布零散的撂荒地。在距道路与乡镇中心的距离上,分析结果显示,距离道路、乡镇越近,耕地的撂荒率越高,二者之间的距离越远时,耕地的撂荒率有所降低。此类变化趋势表明,距离道路、城镇越近时,农户外出的成本更低、就业机会更多,因此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被撂荒。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软粗糙半群,Z-软粗糙模糊半群和基于软覆盖的粗糙集理论.通过将粗糙集,模糊集和软集相融合的方法,研究了软粗糙半群和Z-软粗糙模糊半群的结构和性质,并给出了软
传统的目标检测技术更擅长于检测体积比较大的物体,而对于微小而且比较密集的物体的检测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不同的微小电子元器件,其相对于大目标物体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比如成像时光照的影响,遮挡因素的影响等。如果用传统的机器视觉方法,最终会因为对物体的特征的有效提取比较少,从而导致检测识别率不高,而且鲁棒性差。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致力于研究深度残差网络在微小目标检测方面的应用。特征提取方面,本文将
指数型不定方程ax+by =cz,其中a,b,c为正整数,特别地当a,b,c取商高数组时,这便是数论领域中最典型的一类不定方程。由于该类不定方程与编码理论、群论以及组合论都有着紧密的
根据国外文献的研究,大多数国家的新旧券利差显著为正,且观点较为一致,即流动性差异是导致新旧券利差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国家,我国已有文献对国债新旧券利差的研究
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已成为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风光发电固有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要求电力系统提供更多的调节能力。随着全球能源革命的推进,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用电侧可有效解决随着风、光占比增加与具备调节能力的常规电源占比相对减少,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不断下降的问题,因此研究引入电动汽车新型灵活性调节资源并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应平衡市场机制势在必行。首先,设计了电动汽车参与
人口老龄化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已经进入
β-伴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主要过敏原之一,它能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并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危害人体健康。β-伴大豆球蛋白是由α、α’和β三个亚基组成的三聚体结构,经研究发现
电力无线网络作为配电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配用电有线网络共同实现了配用电业务终端与骨干通信网的互联互通,是保障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
基于林学理论基础和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林木生长动态过程的模拟,可以为了解林木生长状态和生长过程,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但是林木可视化模拟仍面对着林
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贯穿他的一生,在不同的社会境遇和时代背景下,作品会演变出极其独特的不同面貌,而在这些种种演变的风格中有一种基于艺术家“无意识”的状态下所塑造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