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对政府职能及其转变进行分析和探索,是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本文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是在如下一些问题中进行的:
发达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转换和调整,有何启示?东亚国家曾创造的经济奇迹和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给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变革传统政府职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何在?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有何关联?政府职能如何走上法治化轨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政府的作用有何变化?如何借鉴和吸纳国外的经验?
一
本章对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
政府是一种国家机构,其特征是: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非赢利性。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整个社会中固有的作用和功能,它有不同的分类法。在当今社会,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愈来愈重要。
政府职能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变革,它是指政府重心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其内涵是:政府管理权限的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政府能力的转换和提高。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设计、精心实施。
政府职能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政府职能发挥得如何,成为制约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在转型时期,只有立足现实,通过体制创新,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合国情的政府职能模式,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
二
本章对国外政府职能的变革进行了研究。
资本主义自来到世上,其经济、政治体制就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政府职能也不例外。在资本主义成长过程中,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执行了不同的职能。一般而言,政府在工业化初期,发挥"拐杖"的作用,而在市民社会力量强大的时候,则主要发挥"守夜人"的作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阶段。
二战后,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手段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管理机制入手,明确界定政府与企业的权限;利用控股进行调节;推行董事长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等等。
近二、三十年,西方掀起了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其重点是:减轻财政压力;政府间的分权放权;调整公民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引入市场机制,转变行政观念。其主要内容是减少政府干预;实行私有化、调整政企关系;政府企业化;政府管理的市场化;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等等。这些变革反映了公共行政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趋势,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某些参考。
东亚模式是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模式,政府主导是其主要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都遵循一个共同定律,即在经济起飞初期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和范围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到后期越来越强化市场的作用,政府的干预相对弱化。东亚奇迹的出现证明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其成功因素将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样板。虽然东亚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只是说明东亚模式更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意味着这些国家和地区要改变传统政府职能发挥的领域、范围和方式,而不是要削弱政府的职能。目前东亚国家正在调整政府职能,它给提供的启示是:政府不能无视市场,滥用行政权力,代替市场主体行为;另一方面,在开放的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更加有力、有效和灵活。
三
传统政府职能模式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有必要加以深刻的认识。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模式萌芽于苏区,是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职能逐渐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到1979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笔者从理论依据、理论假说、经济体制、政治文化方面探讨了传统政府职能模式的形成原因。
其主要特征是:政企关系--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政社关系--大政府、小社会模式;条块分割--中央和地方。这种模式曾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是:政府计划指挥失灵,企业缺乏活力;微观管理过多,宏观调控不力;政府规模过大,机构臃肿;行政性分权,陷入恶性循环;容易造成腐败,等等。
四
本章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第一阶段,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了,重点是简政放权。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的召开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第二阶段,主要做法是两权分离。十四大以后为第三阶段,即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政府职能转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笔者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在对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分析基础上,论述了政府在转轨时期的特殊职能:制度创新、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文中对改革开放20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政府职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管理社会的手段逐步转向以法律为主的规范管理,在公共服务引进市场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存在诸多方面问题,其主要原因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政治体制的弊端;产权改革不到位;思想观念落后。
五
本章对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结合历史经验教训,转变政府职能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21世纪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2)循序渐进。政府职能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循序渐进,必有所成。
3)整体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思想观念的变革相配套,才能顺利进行。
(二)政府职能的模式。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对政府职能有不同的定位。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现阶段发挥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府的目标取向是: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系统;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系统;建立一个开放的政府系统。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在我国转轨时期,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构成宏观体系的支柱即财政、金融、计划、投资等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目前,在现实中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忽视政府的必要作用,二是滥用政府权力。
(四)职能转变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和国家间新型、合理的权力关系的重塑。笔者首先分析了关于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各种观点。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即社会决定国家,国家反作用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核心关系是两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工人阶级国家提供了国家逐步还权于社会的历史条件。最后论述了塑造政府与社会关系应采取的措施: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模式;培养社会自治能力,让民间力量释放出来;培养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改变国家工作人员头脑中的政府全能主义观念。
(五)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权改革。
(六)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没有合理的政府职能,就不会有合理的政府机构。建国后的几次机构改革表明,机构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便是没有考虑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体制,必须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关键环节,理顺各种关系。
(七)"依法治国"是我国改革的逻辑选择。法治的固有之意乃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只有法治性的政府才能保护社会主体的自主性、自由性、权利性等价值的真正实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法治取向可以归结为这样三个方面:观念层面上的权利本位取向;制度层面上规范政府行为取向;操作层面上的公正合理的程序取向。只有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使政府职能法定化,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八)我国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但对政府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挑战便是政府文化的式微。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求重塑政府文化。目前,主要应从服务意识、法治精神、民主精神、公平与效率方面加强对政府文化的重塑。
六
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条件下,有何作用?这是本章探讨的中心问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正在给世界经济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它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南北矛盾加剧,贫富分化拉大;投机资本流动,毒品泛滥等等。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同在,利益与风险并存。
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含义。如果说,在一国范围内,政府的最佳角色是市场经济的"裁判员"的话,那么在全球经济中,各国政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运动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
我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维护经济安全;加强国家对金融的监管;管理好房地产市场;改变干部任用标准;政府给幼稚工业以帮助,等等。
全球化为各国的交流、借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消融了各民族发展的多样性;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使借鉴别国的政府职能模式,也只能根据我国现实基础和社会需要加以分析判断。惟有如此,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是在如下一些问题中进行的:
发达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转换和调整,有何启示?东亚国家曾创造的经济奇迹和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给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变革传统政府职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何在?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有何关联?政府职能如何走上法治化轨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政府的作用有何变化?如何借鉴和吸纳国外的经验?
一
本章对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
政府是一种国家机构,其特征是: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非赢利性。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整个社会中固有的作用和功能,它有不同的分类法。在当今社会,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愈来愈重要。
政府职能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变革,它是指政府重心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其内涵是:政府管理权限的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政府能力的转换和提高。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设计、精心实施。
政府职能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政府职能发挥得如何,成为制约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在转型时期,只有立足现实,通过体制创新,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合国情的政府职能模式,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
二
本章对国外政府职能的变革进行了研究。
资本主义自来到世上,其经济、政治体制就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政府职能也不例外。在资本主义成长过程中,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执行了不同的职能。一般而言,政府在工业化初期,发挥"拐杖"的作用,而在市民社会力量强大的时候,则主要发挥"守夜人"的作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阶段。
二战后,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手段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管理机制入手,明确界定政府与企业的权限;利用控股进行调节;推行董事长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等等。
近二、三十年,西方掀起了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其重点是:减轻财政压力;政府间的分权放权;调整公民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引入市场机制,转变行政观念。其主要内容是减少政府干预;实行私有化、调整政企关系;政府企业化;政府管理的市场化;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等等。这些变革反映了公共行政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趋势,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某些参考。
东亚模式是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模式,政府主导是其主要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都遵循一个共同定律,即在经济起飞初期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和范围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到后期越来越强化市场的作用,政府的干预相对弱化。东亚奇迹的出现证明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其成功因素将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样板。虽然东亚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只是说明东亚模式更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意味着这些国家和地区要改变传统政府职能发挥的领域、范围和方式,而不是要削弱政府的职能。目前东亚国家正在调整政府职能,它给提供的启示是:政府不能无视市场,滥用行政权力,代替市场主体行为;另一方面,在开放的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更加有力、有效和灵活。
三
传统政府职能模式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有必要加以深刻的认识。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模式萌芽于苏区,是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职能逐渐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到1979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笔者从理论依据、理论假说、经济体制、政治文化方面探讨了传统政府职能模式的形成原因。
其主要特征是:政企关系--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政社关系--大政府、小社会模式;条块分割--中央和地方。这种模式曾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是:政府计划指挥失灵,企业缺乏活力;微观管理过多,宏观调控不力;政府规模过大,机构臃肿;行政性分权,陷入恶性循环;容易造成腐败,等等。
四
本章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第一阶段,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了,重点是简政放权。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的召开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第二阶段,主要做法是两权分离。十四大以后为第三阶段,即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政府职能转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笔者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在对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分析基础上,论述了政府在转轨时期的特殊职能:制度创新、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文中对改革开放20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政府职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管理社会的手段逐步转向以法律为主的规范管理,在公共服务引进市场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存在诸多方面问题,其主要原因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政治体制的弊端;产权改革不到位;思想观念落后。
五
本章对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结合历史经验教训,转变政府职能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21世纪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2)循序渐进。政府职能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循序渐进,必有所成。
3)整体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思想观念的变革相配套,才能顺利进行。
(二)政府职能的模式。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对政府职能有不同的定位。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现阶段发挥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府的目标取向是: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系统;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系统;建立一个开放的政府系统。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在我国转轨时期,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构成宏观体系的支柱即财政、金融、计划、投资等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目前,在现实中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忽视政府的必要作用,二是滥用政府权力。
(四)职能转变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和国家间新型、合理的权力关系的重塑。笔者首先分析了关于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各种观点。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即社会决定国家,国家反作用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核心关系是两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工人阶级国家提供了国家逐步还权于社会的历史条件。最后论述了塑造政府与社会关系应采取的措施: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模式;培养社会自治能力,让民间力量释放出来;培养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改变国家工作人员头脑中的政府全能主义观念。
(五)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权改革。
(六)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没有合理的政府职能,就不会有合理的政府机构。建国后的几次机构改革表明,机构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便是没有考虑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体制,必须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关键环节,理顺各种关系。
(七)"依法治国"是我国改革的逻辑选择。法治的固有之意乃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只有法治性的政府才能保护社会主体的自主性、自由性、权利性等价值的真正实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法治取向可以归结为这样三个方面:观念层面上的权利本位取向;制度层面上规范政府行为取向;操作层面上的公正合理的程序取向。只有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使政府职能法定化,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八)我国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但对政府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挑战便是政府文化的式微。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求重塑政府文化。目前,主要应从服务意识、法治精神、民主精神、公平与效率方面加强对政府文化的重塑。
六
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条件下,有何作用?这是本章探讨的中心问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正在给世界经济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它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南北矛盾加剧,贫富分化拉大;投机资本流动,毒品泛滥等等。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同在,利益与风险并存。
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含义。如果说,在一国范围内,政府的最佳角色是市场经济的"裁判员"的话,那么在全球经济中,各国政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运动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
我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维护经济安全;加强国家对金融的监管;管理好房地产市场;改变干部任用标准;政府给幼稚工业以帮助,等等。
全球化为各国的交流、借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消融了各民族发展的多样性;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使借鉴别国的政府职能模式,也只能根据我国现实基础和社会需要加以分析判断。惟有如此,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